分享

阳气足,四肢稳!手麻手抖,是少阳气,三味中药认真体会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21-04-19

(本文仅供学习,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手麻手抖这个事儿。

  在这里,我想提醒你一句话,这就是:“阳气足、四肢稳”。有些时候,你手抖手麻,就是因为阳虚。

  怎么理解这个事儿呢?

  举个简单例子——冬天的时候,气温低,你要是保暖不当,是不是瑟瑟发抖?手脚冻得发麻?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当然,这么说,还很粗浅。我得给你举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68岁。这个人,早在16年前,就做过手术,当时是为治疗胆石症。

  大概从就医的一年前开始吧,这个人忽然出现走路不稳、上肢颤抖麻木的现象。而且时常咳吐白痰,食欲不振。当时,到医院去,确诊为脑动脉硬化、震颤性麻痹。怎么办啊?当时西医说,没有太好办法,一切只能按照常规做法来用药,尽量控制。患者家人想,与其如此,还不如看看中医,是否有别的法子。

  于是,就转投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象滑大、苔薄白,舌头伸出来抖动不已。细问得知,患者平素身体虚弱、有些畏寒怕冷,体力不好。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开了一张配伍。但见——备枸杞子、蔸兰参、芽菜斛。所有这些,水煎服或做代茶饮。

  结果,患者服用5剂以后,精神好转,上肢震颤和麻木感减轻,但是走路依然不甚稳健。

  这个小医案,非常简单,我给你表述完了。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你发现没?这个人有明确的阳虚表现。患者平素体弱、畏寒、乏力,食欲不振,苔薄白,这不都是阳虚之态吗?

  阳虚,就无法温运津液。津液失布,就化为痰湿。有了痰湿,患者就咳嗽、痰多、脉滑。

  脾阳不足,中焦升降失常,于是胃纳受损,患者就吃不下东西。患者食欲不振,脾气失常,于是气血亏虚。肝血就得不到滋养。再加上痰浊引动,所以这个时候患者体内就起了肝风。肝风带着痰浊阻滞于经脉,于是患者就是肢体麻木、抖动不已。

  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尽管患者的表现看似错综复杂,但是其根由,就在于阳气不足。只要阳气足了,脾胃就能生化气血、痰浊就能够被化散,肝血就能够充足,肝风才能停止啊。

  好,接下来,我们看看医案里用的配伍——

  这里头三味药材是中医经方当中,升发补充阳气的有名方子,有回阳救逆之能。蔸兰参以及芽菜斛补元阳,脾肾兼顾。枸杞调和药性。患者诸多问题,皆由阳虚而起。那好,此方恰好可以补偿阳气。

  这么一番调治,患者的问题,自然可以得到化解。渐渐地,患者的肢体颤抖、麻痹,可以被有效控制了。

  当然,这一切治疗的根本,还是在于补益阳气。阳气,就这个患者而言,其实就是一座压舱石。体内少了这块压舱石,就容易生出各种毛病来。

  当然,能造成一个人肢体颤抖发麻原因,还有很多。中医临床所见,还有不少人属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而上文医案里这种因为阳虚所致患者,也不少。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辨证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捕捉信息,从而找到疾病真正起因。只有找对病因,才能用好汤药。故我在文中所列举的配伍,只能作为一种参考。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的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不要轻易套用。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用这方子,后果特别不好。

  总之,你记住,阳气对于我们身体而言,就是一颗定海神针。阳气亏少,神针摇颤,我们的身体也就跟着颤动、麻木、怪病丛生。这是一点基础的养生知识和道理。文老师把它详细写出来,希望你能够有所体悟。

本文理论依据:《仲景临床方剂学》

 今天我继续给你讲张仲景的一些经方。

 了解这些,不仅仅是了解中医文化,更是可以了解如何用纯正的中医思维,来理解我们身上的疾病。

 我给你讲《伤寒论》里面的一张方子,叫做附子汤。怎么回事呢?先听我给你讲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男30岁。他平时就身体不强壮,爱得病,瘦瘦的。有一回,他感冒了,有点咳嗽。用药之后,很快就好转了。但整个人精神头始终上不来,还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关节有些疼,说不出的难受,后背还发凉,脊梁骨似乎也有酸疼。怎么回事啊?他觉得这就是感冒带的,寻思休息一段就好了。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一拖延,就是十来天,身体根本不见好转,后背凉,四肢疼,精神不振,比以前还怕冷。他感觉不对,打电话给懂医的亲友。亲友也说不出来什么,建议他看中医吧。

 于是,这个人就转投中医了。医家也是一位经方大家,为避免广告嫌疑,我这里略去名字。医家这么一看,发现舌苔无苔,面色苍白,脉象也沉细,后背四肢酸楚、疼痛、发凉,当即就遣了一张小方子:炮附子9g,白术12g,党参9 g,酒炒白芍6g,茯苓9g。水煎服。其中炮附子必须先煎,具体听药师指导。

 结果,患者服用1剂之后,浑身不适大大缓解。3剂之后,怕冷、后背凉,四肢不温疼痛的现象完全消失。

 这个医案,我看到后,一直收藏起来,反复揣摩、仔细体会。可以说,它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太大了。我想拿出来和各位读者分享。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阳虚寒湿所致的痹症。什么意思啊?你看他,四肢关节疼痛,这就是痹症的一个体现。但这个痹症,背后有原因,就是内有阳虚,兼有寒湿。他本身是有阳虚的问题在的。阳气虚弱,再加上寒湿,这就寒上加寒,阳气根本鼓舞不起来了。手脚发凉、怕冷、后背发凉,脉沉,舌淡少苔等,这都是寒象。寒湿之邪阻遏经络,所以患者就疼,浑身疼。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脚凉。督脉为阳气之海,循行于后背。而今肾阳虚弱,又外感寒湿,内外交困,督脉空虚,故而后背发凉。所有的一切,都是因四个字“阳虚寒湿”。

 那怎么办啊?散寒除湿。上文提到的配伍,其实就化自张仲景《伤寒论》里的附子汤。原方基本配伍是炮附子18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临证,是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加减变化的。其中,炮附子温阳散寒、鼓舞阳气通行十二经脉。人参辅佐附子鼓舞真元。茯苓、白术除湿,白芍养血止痛。这是最基本的方义理解。

 也许有人会说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年代,民不聊生,阳虚寒湿之症可能较多。放到今天,它还有现实意义吗?我告诉你,有。有很多老年人,尤其是类风湿、风湿病的老年患者及一些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患者,辩证属阳虚寒湿。对他们来说,妙用仲景经方化裁,就是很好的选择。

 好了。这样一个古老的通行阳气的经方,就给您科普到这里。我希望读者朋友读懂其中真意以后,能对自己以及身边的身体有病情,有个科学认识,必要时还可向中医师咨询,请他们来帮助辩证应用。我坚信,古老而又神圣的中医学,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是有价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