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丧葬习俗“摔瓦盆”,至今仍然存在,为何要由长子来摔?

 麦田忠实守望者 2021-04-26

西周可以说是丧葬礼仪的起源,在周礼制定的初期,丧葬礼仪就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的划分,不同的等级关系中就连孝服都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极为繁琐但依旧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在流传的过程中,后人的丧葬观念一直在薄葬与厚葬之间徘徊,虽然各取所需但整体的仪式还是得到了简化。很多地区更结合自己的风俗加以整合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丧葬现象,摔瓦盆就是其中之一。

摔瓦盆的学问

对于今天的新生代而言,显然是极为陌生和不解的。不过在个别较为偏远的地区可能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习俗,也就是在死者出殡之时,在路中间放上死者的棺材,随后长子便手举瓦盆来到棺材前,举得越高,摔得越用力,只要够响够碎便是极好,人们谓之岁岁平安。如果首次摔下不够碎只能由抬棺的师傅代为踩碎而不能捡起再摔,事毕以后再行抬棺前往丧葬地点下葬。古代讲究长幼有序,长兄为父,所以这一极具象征性的仪式都由长子进行,意味着长子从此将承担丧者生前的责任,也体现了长子的身份与地位。如果死者独居无子嗣有子侄的话,通常则由后者替代。而无人摔盆通常都意味着死者极大的不幸。

既然是礼仪习俗自然会注重每个细节,并不是毫无章法地随意掷摔。通常丧父则右手摔,丧母则刚好相反。除了摔的手法以外,盆同样有讲究,家中的瓦盆通常不用,而是购买专门盆并由家中长辈按辈分轮流钻孔于盆底,孔越多象征福越厚。而不摔瓦盆的地区也有用瓦盆烧纸钱的习俗,比如老人去世先是停灵三天供亲友吊唁,前来吊唁的亲友都会往瓦盆里烧纸钱,表达生者希望死者在往生世界能够富贵安康。

摔瓦盆的由来

许多民间习俗的由来都很难考证,摔瓦盆也不例外。不过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倒有不少,较为流传的是一个母爱与孝道的故事。说的是有个读书人,妻子在生孩子后不幸去世,为了照顾孩子他又重新续弦。作为孩子的后母并没有因此产生芥蒂,反而对其视如己出呵护备至。好景不长,孩子的父亲也因病去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非常拮据,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母亲每每都将食物放在家中的瓦盆里留给孩子,经年累月,孩子不负众望衣锦还乡

本以为可以报答养育之恩,但母亲却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孩子看着瓦盆,回想着母亲的含辛茹苦,锥心之痛泪如雨下。乡里知道母子情深,恐怕他会因过度的哀思而一蹶不振,在出殡当天悄悄地将瓦盆摔碎。从此,便有摔瓦盆的习俗。虽然是民间故事,但个中真情感人至深。除了这个说法还有与奈何桥旁三生石有关的版本,大致是说民间百姓不希望死者忘记生前的记忆,认为摔盆可以提醒死者不要喝孟婆汤

结语:

无论是起源还是形式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追根溯源还是人们对死者哀思与孝道的传承。所谓“百善孝为先”,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都会一直传承,至于尽孝的形式自然应当与世推移。如今清明在前,人们慎终追远的方式也一扫旧社会的形式而开一世新风,虽然方式迥异,但孝心不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