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路(二)苏式小洋楼&两万户

 乔茗星 2021-05-01

扫街分支爬楼党,喜欢拍摄的屋顶之一,就是老房子的各式烟囱。

他们会不厌其烦的数着烟囱上面有几个头子。一个头子一个壁炉,如果有5个烟囱以上会很兴奋,因为里面至少有高大上的5个漂亮壁炉,想方设法会去屋子里记录民国人家的点点滴滴。

前文提到的工人新村怎么会有烟囱?留言区里有人提问。

为啥两万户以后都是垃圾房,这是第二个问题。

真宗的苏式公房上海有吗?

三个问题最容易回答是,又红又专的曹杨一村设计者,当年心里还有资本主义的尾巴没有割掉。外观漂亮的烟囱作为民国遗留物保存,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壁炉去掉了。

第二个问题简单也可顺利顺章的回答,多快好省后美感没有了。

1952年苏联确定首批援华建设的工业项目50个。主要分布在东北,专业领域涵盖了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造纸等。

1953年又新增了91个援建项目。涉及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炼油、重型机械、动力和电力机器、化肥、火力发电、医药等。

1954年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在前任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又追加15项。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的156个项目,短短10年时间里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创造了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

1960年苏联撤回在中国的苏联专家,两国全面交恶。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

1965年中国提前还清苏联所有欠款,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再也不欠苏联任何东西。

综上所述,第三个回答是大环境下苏联小区配套设施概念齐全,但上海的苏式房子建造苏联人在时间接点上看,没有帮上忙。东三省不在讨论的话题内,苏式结构房子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上海特別市建村之前,开发商对周边配套是没有大作为的个人行为。

解放后集体行为曹杨一村理念上的苏式小区配套设施齐全,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虽然一期的建设中,我们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苏联结构房子。两万户以后的工人新村,在结构上又向苏式房子靠近了一步的根据是,房子在3楼的基础上又加了2层至今安然无恙。

辣斐路上需要自助式旅馆,有了克莱门公寓。

跑狗场、跑人馆的赌徒需要一个休息的地方,就有了陕南村。

每次的扫街不是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区域,所见所闻都只会是皮毛。所幸有太多热爱上海的人会分享他们的点滴,感谢网名风言风语热心人,前文62路留言精选。(稍有改动)

一村二村二万户的梳理关系:

曹杨一村是普陀区亮点也是痛点。

作为第一批工人新村,完全仿造苏式联排别墅建造,赫赫有名的红色特工领导人、第一副市长潘汉年为其奠基为其剪彩。首批入住以纺织行业为主的全国、市、区级劳动模范家庭,其中有后来的普陀区某委会主任的杨富珍。

档车女工,翻身当了主人又当了主人的主人,自然踌躇满志。杨和其他几位劳模,向市长写信,要求今后国家再造这样工人住宅,不要铺木地板,搞三楼越层“迭种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阿拉不习惯”。

于是,从二村到六村,再到杨浦闸北几个区,工人新村改成二层垃圾房式,因为户数关系俗称二万户,比之前造的曹杨一村更简陋成本更低,符合了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标准。

若干年后,当年写信不需要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劳模们,搬了出去,随荣誉增多,职务升高,住进了更资产阶级的住宅。

这,就是曹杨一村村史,活生生一部左倾史。另外,毛泽东没有来过曹杨一村。

综上所述,是我01年采访一位陆姓市级劳模所得。

留言精选2:

曹杨新村恰恰是建国初期上海少数的完全不按苏联模式建造的房子,从规划到建筑形式。

这都是有官方结论的,没什么可争执。两万户的房型传承了苏式农庄图纸,是不可能的,它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平民村”差不多。

平民村:

上海特別市始於北伐後即開展(平民住所)之建設。

據上海市籌建平民住所委員會所載,所有平民住所均由社會局派員管理,每處設專職管理員—人,管理全所一切事務,除收租金外,兼而負責教育、公共事務、衛生處理等責,住所利用大禮堂還作舉辦暑期小學校及補習學校的開課之用。

房屋管理科內,還設一人為總管理員,以總其成。

截至民國卅七年(1948)年底,全滬市共建設平民住所除全家庵路、斜土路、交通路,又新設中正西路忠義新村、武夷路之孝義新村、仁義新村和禮義新村、信義新村,以及林森西路信義新村、徐家彙附近之平民住所。

總計約一千二百畝,建設住房五十餘萬平尺,除農村逃荒災民,基本滬市百姓實現(居者有其屋)之目標。

PS:二万户

上海人的字典里,二万户房子有老虎窗和阁楼。

50年代沪西、沪东和沪南的工厂区附近工人住宅拔地而起,共计2000个单元。

二万户的生活配套设施相当完备。人们足不出村,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住宅为二层砖木结构。前部为二层,后部是一层披屋,前后平齐的房屋式样既节约土地,又节省材料。每排房屋之间的距离有10米,房前屋后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

房间虽然不大,建筑面积大概在27平方米左右。

二万套住房使近10万工人的居住困难得以解决。排房为2层,分10个室号。一个门牌号,两个出入口。

每个门都有合用的煤气灶、厕所,房子每户的大小不尽相同。楼下1-5室,楼上6-10室,共住10户人家。两头1、5室及其对应楼上的6、10室房间较大。

楼上公用厨房和三个水龙头,楼下公用厨房和门外两个水龙头。

曹杨一村后简约房屋位于市区边缘、与工业区保持一定距离,且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又开发了9处基地:

曹杨二至六村、甘泉一至三村、天山一村、日晖一村、长白一、二村、鞍山一、二村、控江一、二村和凤城一村等。

住宅区铺筑的道路总长约145公里,相当于于上海到无锡的直线距离。

厕所里装的是蹲坑式,提出建议的是工人代表在参观曹杨一村(即曹杨新村最初建成的那1002套住房)时提出的。

他们认为多户合用既可以节省建筑费用,也符合工人集体生活的习惯。9个住宅基地都配建了中小学、菜场、文化宫等公共设施。

每个住宅基地内五、六千户划分为一个村。村里设有卫生所、托儿所、合作社、银行办事处、邮亭等。

曹杨新村的二万户只占1953年全市竣工总量的约1/5。杨浦的长白、控江、凤城和鞍山新村总共一万套的数量,占了二万户住宅的“半壁江山”。

1987年起拆除当地二万户”后建起了几十幢多层和高层建筑。

2002年杨浦区宣布彻底告别二万户时代。

新上海滩二万户成为了历史名词,城市的记忆记录是必须的。

链接薛理勇老师《图说普陀地名》摘录:

中山路平民村平民村在今中山北路北的镇坪路两侧。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建立,刚建立不久的上海特别市通过了一项改善工人住房条件的法案。

1928年,上海特别市成立“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由政府出资建设一批低档平民住宅,平价或低价出售或出租给平民居住,这种住宅大多数叫做“平民村”,后来部分改称为“市民新村”。

如打浦桥平民村、大木桥平民村、其美路平民村(后来改称四平路幸福村)、普善路平民村等。在朱家湾建造的平民村叫做“中山路平民村”。

中山路平民村规划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光新路西侧,中山北路北侧。这里有一条虬江的支流,叫做“赵浦”,部分被填平后,作为“平民村”用地。

1936年完成第一期,共建有57排,330个单元。住宅均为砖木结构,前面朝南的为一层平房,紧挨的是二层楼阁。但是,工程还没有结束,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尚未完工的中山路平民村被日军强占,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兵营和马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路平民村名义上由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收回,兵荒马乱之际,政府还没有采取行动,邻近的工人和流民们早已经抢先一步强占了平民村。政府无可奈何,只得听之任之,平民村真正成了贫民窟。

20世纪80年代初,普陀区人民政府有计划开始对中山路平民村及周边地区进行改造。

1987年,将原平民村的81个单元住宅拆除后建设为马路,取名为“镇平路”,顾名思义,就是要消灭平民村,消灭贫穷。但是,“镇平”也容易被人误解为“镇压平民(村)”。不久,根据上海地名的相应的规则,普陀区的道路名称原则上使用陕西省地名命名,遂正式以陕西省西南边缘的镇平县命名为“镇坪路”。

20世纪90年代,“沙田物业”获得“平民村”土地的建设权,分二期建设“秋月枫舍”住宅小区,在光新路与中山北路口有著名的“乐购超市”,形成了成熟的住宅区和商业区。轨道交通3、4、7号线设有“镇坪路站”,在苏州河上建设“镇坪路桥”。

镇坪路已经成为上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