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说“恐则气下”,如何战胜恐惧?“思胜恐”的理解

 千冰室 2021-05-04

《黄帝内经》说“恐则气下”,如何战胜恐惧?“思胜恐”的理解

《素问.举痛论》: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这段经文,是内经对于机体脏腑气机运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对中医基础略有所闻的朋友都会知道,所谓的“恐则气下”,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恐惧的情绪会导致气机下陷”。

这么理解固然没有原则上的错误,但仅此于此吗?在我看来,这显然还是不够的。

什么是“七情”?也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是每个正常人都会具有的本能。

而在这七情中,“恐”又是一种最为负面的情绪。为什么这么说呢?

内经还有原文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恐惧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主要就是影响气血运行的关系。

恐惧情绪为什么能让人“气下”?这是因为恐惧本身就是一种下行的力量,能让身体内的“气”不能上行。而因为“血不自行,随气而至”之故,既然气不能上行,于是,营血也不能正常地向上升。

俗语常说“吓得屁滚尿流”,这个说法是挺形象的。如果一个人遇到极度的恐惧,甚至会出现双腿软弱、周身发抖,这也是气往下而不能向上所致。

中医看待事物历来是辨证的,适当的恐惧,对人却是有益的。

例如,当面对火警、天灾之时,内心保持适当的警惕,保持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之心,也是帮助人们生存的客观条件。

但是,如果这种恐惧长期持续,甚至在环境恢复之后,还依旧保持惶恐不安的心理情绪,这就会伤害身体。

为什么说恐比悲更为负面?

虽然,悲恐两者都属于负面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悲伤的人,往往只是呼天抢地、身体虚弱,什么都不想干,失去了对未来人生的追求力。

可是恐惧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出一些伤人害己的行为,有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例如,有的人害怕面对问题而自杀,害怕惩罚而破坏法纪等等。

每个人的人生里,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死亡。人们常常挂在口中的话,例如说:“那就死定了”。

也就是说,人生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死亡。当我们说到这个最终极的内心恐惧时,都可以跟”怕死”拉上联系。例如说,胆小的人,身体通常都会偏于瘦弱、怕冷,相反,强壮的人就不会胆小。

如果把我们的视野更宏观一点,那么,死亡的感觉就像寒冷的阴风,人们无力抵抗。那么,死亡的距离远近,同样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当死亡尚远时,怕冷乏力的感觉就会越轻微,反之则会明显。

所以,当我们觉得身体虚弱的时候,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扪心自问一下:“究竟我在怕什么”?

怕死当然只是一个终极的解释,似乎什么都可以往它上面靠。但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到底因何怕死?

本来,人生大不了的就是一死,没什么可怕,可怕的其实是”失去”。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得到了很多东西,同样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当得到与收获的时候,我们会“喜”,可失去的再小再少,却总是会滋生悲恐,这就是哲学上的舍不得“放手”。

而人的怕死,其实就是害怕失去自己、失去生命。那么,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失去金钱、失去朋友、家人、失业、失恋、失去健康,是不是就是轻度一点的“怕死”呢?

因此,想让自己身体不再虚弱,可以先问自己,有什么是自己不能放下的?

从上可见,恐惧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的。那么,如何才能够战胜恐惧呢?

《黄帝内经》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思胜恐”。

这是因为,恐惧的原因,就是对于事情的不掌握,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性。由此衍生,有的人会怕黑,有的人会恐高,有的人会怕水,等等。

但是无论再怎么怕黑的人,也不会在睡梦中怕黑,因为睡眠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唯有陌生的环境,因为我们的不熟悉,才会给我们的心里带来很多恐惧。

就一同我们觉得自己无法掌握未来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恐惧或者担忧。这个时候,“思”就十分重要了。

所谓“思”,不是简单地去思考,而是通过思考获取知识,让自己从无知到博识,那样才具有看透恐惧的能力。

因此,内经所说的“恐则气下”,看上去四个字,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掌握自己的人生。而战胜恐惧,便能够让我们从迷雾中走出来,用“思”去获取知识,没有了“恐”,便会心平气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