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4种非常态的喜好,是精神疾病的象征

 谢耳朵馆长 2021-05-06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多社会科学会讨论人类的思维模式,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在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列维-施特劳斯(Levy Strauss)看来,人类在深层会倾向于将观念中的各种事物进行二元的分类,比如黑与白、好与坏、以及中国人的阴阳观念。
所以很多人在判断一些事情时,也会延续这种思维,显得比较“武断”。比如一个我们常提到的称呼“变态”。在生活当中,我们会将那些与主流群体行为不一的群体归为“变态”,其实就是分类思想以及标签化行为的生动体现。
然而,假如我们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些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我们会看到,有一些行为是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
一、性虐(“SM”)
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概念应该被许多人所熟知。其英文全称为“Sadomasochism”,汉语就是性虐待。我们习惯于将其当作是发生在性生活当中的一种隐秘的行为,其实不然,其存在很普遍。首先,性虐待是能够区分出主动实施与被动接受的。
社会心理学家弗伦德曾经提出“靶目标定位(target location)”相关理论体系,他认为这能够解决人类行为相关的众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体的性取向。
在弗伦德看来,这一能力是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够掌握的,不可能生来就存在相关观念。所谓“靶目标”指的是个体关于一些事情目的的不同认知情况。
有的人经常会对于某些事产生认知偏差,理解不到位。比如,有的个体会因为某些认知上的错乱而误以为施虐能够带来快感,并且十分依赖这种施虐行为。
从生理上来分析,个体对于不同程度疼痛的感知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有的人会对适度的疼痛感到兴奋。有一些关系亲密的情侣,会通过轻轻的咬、捏对方表示爱意。
经过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与调查,他们发现有的个体之所以会对于性虐待存在特殊的认识,就是因为儿时曾经经历过来自于长辈的一些施虐。比如酒醉父亲的打骂等。
曾经年代久远的与“疼痛”相关的一些记忆,导致他们对于这种感觉的感知能力相对更加敏感,与常人截然不同。
二.对脚部的变态好
清朝时期的中国有着许多独特的审美观念,比如男性蓄发,女性缠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毫无疑问是一种陋习,是封建统治对人民的摧残。
缠足实际上便是通过用裹脚布将女性的脚骨勒断来实现的,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封建阶级的一种变态的审美观。
以心理学视角来分析,对于各种事物的特殊爱恋,都是因为一些先天原因在影响。
就以恋足癖为例子,个体之所以会对异性的脚产生近乎变态的情感,就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曾有过相关的经历。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以此来避免其对于某些物品产生变态的喜好,导致其误入歧途。
三.“恋母情结”丨“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源自于西方著名的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在心理学研究,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当中,基于此存在的是一种观点,即: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性目标始终都是在改变的。
一个婴儿在生命之初,接触最多、也最亲密的关系往往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因为此时他们往往十分依赖该长辈。
所以人们有可能在无意间产生一种对于异性长辈的特殊好感,这种好感是产生自生理上的,个体往往并不能够意识到这种变化。
但是当个体渐渐成熟,形成伦理意识之后,会对于长辈形成一种敬畏,于是这种情感便被视为是不被许可的。
现如今,这样的情结往往存在于一些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身上,由于长时间与异性长辈的接触与互动,会对其形成严重的依赖,但只会以尊重的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十分尊重长辈外,对于另外的那些异性会产生一些憎恨的心理,当然,往往也是其本人不自知的。
四.恋尸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个名词,会想到一些比较恐怖的事情。但是这种怪癖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其实还有别的意思,那就是对于静止状态的喜爱
尤其是在性爱的过程当中,这样的人十分希望自己的性伴侣能够保持静止不动,就像是尸体一样。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孤僻,平时不太喜欢与人进行交往,甚至表现得十分“自闭”,所以往往只能生活在一种孤独的环境之中。
盘点了这么多的怪癖,目的并不是为了“指责”或是“孤立”这些人,而是为了帮助那些深陷其中却又无能为力的人,能够有能力从中走出来。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