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向阳老师朗读《呐喊》 一文一书课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是从某一本书中节选出来的。要想真正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及其表现手法,如果不读与之相应的全书,是很难理解其中奥妙的。 诸向阳老师的一文一书课程,就是从统编版教材中选取一篇课文,引导学生由此去读与之相关的一本书的课程。他每个学期选取与4篇课文相关的4本书,每月1本,6年12个学期,就有了48本之多。 01 导读课 这里的“一书”之读,是由导读课在先,才有学生“一书”阅读的,旨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教之以方法。 1.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尤其是当下学生课外作业普遍较多,负担较重,要想让他们课外去读一本书,往往是很难奏效的。 可诸老师自有办法,而他的激发兴趣,也有着属于诸氏特点的绝技妙法。 在教学《少年闰土》课文之后,他故作神秘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吗,这篇课文上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可实际上呢,他们后来又见面了,是在作者离开故乡,搬到京城之时,闰土来看他,又一次见面了。” 说至此处,他故意停顿一下,让疑窦顿生的学生睁大了眼睛,期待着何以会有这样的事情。 诸老师不慌不忙地问道:“你们想不想听听他们这次见面的情景?” 学生期盼的心情,已经有些急不可耐了:“想!想!非常想!” 诸老师慢条斯理地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呐喊》,将其打开,开读起那个场景的一段描写。 学生听得极其专注。 读完之后,诸老师问学生:“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第一个孩子说:“诸老师,闰土怎么从一个少年英雄变成了一个木讷的中年人了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把他改变了呢? 诸老师说“问得好”,但并不揭开谜底。 第二个孩子又站了起来:“诸老师,他们两个之间原来是无话不说、非常亲密啊!怎么见面时闰土不但没有和'我’拥抱,反而喊了一声'老爷好’呢?” 诸老师合上《呐喊》,煞有介事地说:“欲知其中之事,只有到《呐喊》里去寻找答案了。” 下课回到家里,孩子就急不可耐地问父母家里有没有《呐喊》这本书,如果没有,则要赶快到书店或从网上买来读。 2.教方法 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可如果所授之“渔”平平常常,也往往很难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诸老师在研究“渔”的时候虽然自有方法,却多让学生去寻取求“渔”的方法,从而达到了“导而弗牵”的境界。 还是不妨以教学《少年闰土》为例。 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把握少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诸老师并不将自己的看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说,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诚实、纯朴、天真、可爱、活泼的孩子。于是,诸老师就从这些方面教给学生怎么来把握闰土的形象。 还有的学生说少年闰土是个怕羞的孩子,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少年闰土是一个善于表达的孩子。 诸老师马上抓住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对大家说,在少年闰土身上呈现的这两种性格,是相互矛盾的啊。那么,请大家说说,少年闰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是,几个学生陈述观点之后,便慢慢地达成了共识:少年闰土和我们年龄相差不多,见到生人和成人,往往比较怕羞,不好意思;可如果与年龄相仿、情趣相投的孩子在一起,他就又变得能说会道了。 诸老师对学生的观点大加赞赏的同时,又进一步说道:“人物的性格,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将黑与白、好与坏融合在一起,让看似矛盾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那么,在少年闰土这么多的形象之中,是不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形象呢?” 他让学生讨论辩论之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核心形象——“见多识广”。 诸老师故意问道:“为什么你们不选天真可爱呢?” 同学们说,鲁迅通过外貌描写写出闰土的天真可爱只有一小段的内容,而整篇文章都是说闰土跟“我”说了世界上许多有趣的事,说明他是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诸老师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赞同之后,又告诉大家,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不要拘泥于某个小的细节片断。以后你们读《呐喊》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有其他人物形象。比如《故乡》里杨二嫂的形象,如何整体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又是什么? 02 推进课 导读课导出兴趣与方法之后,此后还要上推进课,目的是要了解学生读一本书到底读了没有?读懂了多少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诸老师还跟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由他们提供科技力量,他和老师们出检测题,用数据来检测学生阅读整本书进度、质量等情况。只要读过,这些题基本上都能会做。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质量,还专设了“闯关”环节,一关一关地闯,闯过一个关就是消灭一个“蜗牛”,每闯一关,都会有取得成功的感觉。比如《呐喊》一共10万字,就设置了四关,闯过四关,10万字的阅读量就记在了阅读者名下。《水浒传》46万字,要闯过十五关,才能记下46万字的阅读量。如果闯过了48本书,阅读量就有了500万甚至700万字。根据阅读量多少排名,评选阅读之星、阅读达人等。为了荣登阅读之星和阅读达人的殿堂,很多学生甚至挑灯夜战,让父母惊叹不已。 03 交流课 一个月读完一本书之后,则要上一堂交流课,让大家各自谈谈读过的书的体会感受。 年段不同,采用的交流方法也各不相同。 低年级和中年段,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比如读了某本神话故事,则要求孩子们按照学号排序轮流讲一个神话故事,两个月时间,全班40多名学生,都将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交流了一遍。 高年段采用的是人物评述的方式。比如读完《水浒传》,请每位学生从108将中各选一个,写一篇人物评述。要求要有自己的看法,且要有理有据。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林冲是一个软弱的人,或者是一个忍耐的人。那么,就要从《水浒传》寻找依据。评述的时候,要论点、论据,以及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孩子们先在小组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而且允许有不同意见,甚至争辩。比如林冲如此软弱能忍耐的人,为什么竟然在风雪山神庙时杀死了陆虞候、富安和差拨;其后又在梁山火并了王伦等。这不但说明一个人物性格中有相反相悖的特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也是变化的,甚至还会走向完全有异于以前的性格。 如此一交流,以前比较单一或模糊的人物形象便逐渐地清晰与丰满起来。 对于一文一书课程的48本书,诸老师都要上好导读课、推进课和交流课。也就是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要为学生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之外的144节课。没有哪个领导要求他如此去做,而且耗时费力,可他却做得乐此不疲。因为他所开发的这些课程资源,是属于他的,也无偿向全国教师开放,从而让他升华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