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宪问篇(三十四)

 素說 2021-05-10

一、原   文 




宪问第十四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释   解 




有人对老师说:“您老人家教导人们要'为政以德’。在位从政的人能够摈弃'以怨报怨’的不智不艺之法,将'以德报怨’作为自己行政的着力点,怎么样呢?”老师说:“这不是行仁德道义之正法啊!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你用什么来回报仁德呢?我所要求的是'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为政以德’是将仁德道义融入到行政教化之中,彰显的是仁德道义的灵动鲜活,而'以德为政’是企图将行政纳入到仁德道义之中,显露的是仁德道义的刻板机械。因此,'以德报怨’是让人们将'怨恨’纳入到仁德道义之中,其行政的结果必将会导致仁德道义体系的污染和最终的崩溃。对于心中的怨恨来说,'以德报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心中的怨恨,反而会给人'怨恨’能得到'德报’的错觉引领,使天下渐渐充满怨天尤人消极颓废的邪气。惟有以公平正直来报应怨恨,才能使人觉醒而消弭怨恨,实现仁德之正的回归而无怨;以仁德来报答仁德,才能使天下充满仁德道义的正气而无怨。所以不能行'以德报怨’之政。” 



三、释   字 




报(報)
《说文》:報:当罪人也。从㚔从𠬝。𠬝,服罪也。博号切。
《类篇》:報:博号切。当罪人也。㞋服罪也。又博毛切。进也。又芳遇切。疾也。
汉字“报(報)”从㚔从𠬝,“㚔”是一种刑具,“𠬝”是用手从后面抓住犯人给其加上刑具之状,𠬝亦声;表示制服犯人使其服罪。本义为制服、断狱、判决罪人的意思。判决罪人需要告知上级,由此引申为报告、告知、告诉、报复、报应等义。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老师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教导,让仁德君子把握行政以德不以力的“先之”面向;通过千里马之所以成为千里马,在于先天的资质,加上后天的养护和调教,方能达成其驯良之德之隐喻,让行政者体悟惟有行政以德的养护调教,方能实现君臣上下关系的和谐一致,彰显臣下的智、仁、勇、义的贤良之德。本章通过老师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教导,让行政君子体悟行'以德报怨’之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心中的怨恨,反而会给人'怨恨’能得到'德报’的错觉引领,使天下充满怨天尤人消极颓废的邪气,从而把握君子行政时“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消弭“正之”的面向,领悟仁德君子行政“从直矫正”的弘德教化和化怨成德的职责。
有人对老师说:“您老人家教导人们要'为政以德’。在位从政的人能够摈弃'以怨报怨’的不智不艺之法,将'以德报怨’作为自己行政的着力点,怎么样呢?”老师说:“这不是行仁德道义之正法啊!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你用什么来回报仁德呢?我所要求的是'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为政以德’是将仁德道义融入到行政教化之中,彰显的是仁德道义的灵动鲜活,而'以德为政’是企图将行政纳入到仁德道义之中,显露的是仁德道义的刻板机械。因此,'以德报怨’是让人们将'怨恨’纳入到仁德道义之中,其行政的结果必将会导致仁德道义体系的污染和最终的崩溃。对于心中的怨恨来说,'以德报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心中的怨恨,反而会给人'怨恨’能得到'德报’的错觉引领,使天下渐渐充满怨天尤人消极颓废的邪气。惟有以公平正直来报应怨恨,才能使人觉醒而消弭怨恨,实现仁德之正的回归而无怨;以仁德来报答仁德,才能使天下充满仁德道义的正气而无怨。所以不能行'以德报怨’之政。” 
本章需要注意:从孔子倡导的“为政以德”的行政要旨中,只能推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行政应然,不能推出“以德报怨”的行政应然结论。因此本章是针对人们对“以德报怨”的行政偏向而产生茫然无措进行的具体实践教诲。从逻辑角度来看,孔子已经对其倡导的“为政以德”的内涵和边界进行了清晰明确的界定。“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同样“以德报怨”也不是“报怨以德”。“为政以德”是将仁德道义融入到行政教化体系之中,要求行政者对仁德道义精髓有精准的把握,从而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能够主动自觉地“从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势上,从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上,从谋划才艺、技巧、支持上”行仁德道义之政,彰显的是仁德道义的“先之、正之”的灵动鲜活。而“以德为政”是企图将行政纳入到仁德道义之中,拘泥于仁德道义的生硬教条,显露的是仁德道义的“后之、从之”的机械刻板。从前述清晰的逻辑可以看出,“以德报怨”是企图以“后之、从之”的仁德道义刻板教条来消弭怨恨之情,从而不自觉地将“怨恨”纳入到仁德道义的体系之中,使得纯正的仁德道义体系受到杂物的污染,最终必将使得仁德道义体系的崩溃。同时,这一不智不义的行政实践,对于心中的怨恨来说,没能从根本上消除心中的怨恨,反而会给人“怨恨”也能得到“德报”的错觉引领,从而使得天下充满“怨天尤人”消极颓废的邪气。因此,孔子教导人们,惟有以公平正直来报应怨恨,才能使人觉醒而消弭怨恨,实现仁德之正的回归而无怨;以仁德来报答仁德,才能使天下充满仁德道义的正气而无怨。另外需要注意“以直报怨”不可理解为“以怨报怨”,“怨”字中没有直意。《四书蕅益解》中解道:“达得怨、亲平等,方是直。若见有怨,而强欲以德报之,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怨宜忘,故报之以直,谓不见有怨也。德不可忘,故报之以德,谓知恩报恩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