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解肌;而以火劫汗,伤阴致变四法

 hghhphf 2021-05-13

------读《尚论》学《伤寒论》-10

一法,辨阴未尽亡。

一法,辨邪所由解。

一法,不得汗,反躁,必圊血。

一法,辨脉微而数者,不可炙。

23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而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原文111条)

风,阳也;火亦阳也。邪风更被火热助之,则血气沸腾,所以失其常度。热势弥漫,所以蒸身为黄。然阳邪盛于阳位者,尚或可从衄解,可从汗解。至于阳邪深入阴分,势必劫尽精津,所以剂颈一下不能得汗,口干咽烂,肺焦喘促,身体枯燥,小便难,大便秘,手足扰动,谵妄哕逆,乃是一团邪火內炽,真阴顷刻立尽之象,有非药力所能胜者。必其人小便尚利,阴未尽伤,始得以行驱阳救阴之治也。噫!亦危矣。

仲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出高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逆可知也。肾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不枯可知也。

按:此证阳邪挟火 ,扰乱阴分而亡其阴,与前二条亡阳证,天渊悬绝。观阳盛欲衄,身体枯燥等语,明是失汗所致,失汗则阳必内入,何反外亡耶?注家泥阴阳俱虚竭一语,遂谓小便利者,阴未甚虚,则阳犹可回,是认可治,为回其阳,大失经旨。不知此证,急驱其阳,以存阴气之一线,尚恐不得。况可回阳以更劫其阴乎?具头汗乃阳邪上壅,下不通于阴,所以剂颈以下,不能得汗。设见衄血,则邪从衄解,头间且无汗矣。设有汗,则邪从汗解,又不衄矣。后条火邪深入,必圊血一证,亦谓身体枯燥而不得汗者,必致圊血,没有汗更不圊血矣。读古人书,全要会意,岂有得汗而加衄血、圊血之理哉!又岂有遍身无汗,而头汗亡阳之理哉!

王鸿轩:本条为太阳病误用火法。用火法以致耗阴伤阳,阴津欲竭,阳气随之欲亡之证。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相迫,致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邪风与火劫两阳相熏灼。使人阴阳俱虚竭。此时性命可危,其身发黄,欲衄,小便难,身体枯燥,但头汗出,腹满而喘,口干咽烂,不大便,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描述死状如绘。小便利者,知阴尚未绝,故可治。宜用清热泻火,滋养阴津之法救之。

24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原文110条)

此段文义隐奥,从来注释不得其解,谨明之以畅尚论之怀。盖火邪入胃中,十余日不解,忽振栗自下利者,火邪从大肠下奔,其候本为欲解,然不解者,以从腰以下不得汗,邪虽下走,终不外走,故不解也。上条从颈以下不得熨其背而大汗出,则胃液被夺,里躁愈动,大热因复入胃,燥烦谵语,真阴有立尽之象,此时宜急以救阴也。若其人本气强健,过十余日,津液自回,忽得振栗则表邪传表,自下利则里邪传里,而营卫得通,里躁得下,此为欲解也。然必当日熨背时大汗出透周身,则今日邪解,自当上下俱彻。设腰以下不得汗,则下焦之邪必不得解,下邪闭甚故,欲小便不得,此时大便复闭亦可知矣。反呕,欲失溲者,邪气上越,下闭略松,故溲即欲失也。足下恶风,下邪未解之证也。凡大便硬者,小便当数,今为闭甚,欲小便且不可得,何得数耶?又必更俟其大便多出,则肠胃清而里燥去,津液必当大回,经气自得流通,腰下之汗皆得出透,而病方己,其后之头痛足热者,溃邪失散,以从升降而为汗,其势重,此从腰以下不得汗,其势较轻。足下恶风,见阳邪但在下也。小便不得,见阳邪闭拒阴窍也,与不得汗正同,所以大便亦硬。益见前之下利为火热急奔,火势衰减则仍硬也。反呕者,邪欲从上越也;欲失溲者,邪欲从前阴出也,皆余邪欲散之征也。胃火既减,小便当数,复不数,则津液可回。及至津之下润,则久积之大便必尽出矣。大便出多,则小便之当数者始数矣。肠胃之间,邪热既散而不持,则腰以下之得汗并可知矣。得汗,则阴分之阳邪尽从外解,然后身半以下之阴气得上,而反头痛;身半以上之阳气得下,而反足心热也。欲愈之状,尚类病状,火邪助虚,为何如哉?

舒迟远:太阳病二日反燥,必其人胃有宿燥也,法宜散表药中兼除里燥而双解之。医反去路也,然亦胃阳流布主体征,故曰谷气下流故也。

王鸿轩:太阳病二日,不应发躁而反躁者,是里有热外有寒也,宜用大青龙汤,重用石膏。是不可以用火法,而反用火熨其背,汗虽出但热更入里,外热合里热,灼干阴津,其人病情加重,由躁至躁烦谵语。延至十余日,火气逐渐衰弱,阴津复生,忽振栗,自下利者(似战汗),阳得阴而和平,此为欲解也。

这是因为由熨其背至十余日自下利之间,其人从腰以下无汗,小便也少,是阴津大失不能滋润。反呕,有大小便失禁的感觉,足下恶风而凉,是阴津不足,阴阳不谐,阳气流通不畅通隔居于身体上部。此时大便硬而不下,大便干硬不通时,小便应当次数多,反而次数不多,这还是阴津不足,阴阳不调的表现。

延至十余日,忽然小便反多,大便通畅,是阴津复生,阴阳合和,隔居在上的阳气随阴津下降。于是阳气下降而出现短暂的头痛,足心热,是阴阳调和的表现。

本条本质是误火伤津阳隔于上,在治疗时可用温病甘寒救液法。雪梨浆,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玉竹麦冬汤(玉竹,麦冬,沙参,生甘草)可用。

25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原文114条)

火邪入胃,胃中水液多者,必奔迫下利,其渐悉如上条矣。若胃中津液素乏之人,复受火邪,则漫无可御,必加燥扰不宁,由是深入血室而圊血也。盖阳邪不从汗解,得以袭入阴中,动其阴血。倘阳邪不尽,其圊血必无止期。故申之曰名为火邪,示人以治火邪,而不治其血也。

舒迟远:火邪迫血皆无汗而致,若有汗,阳邪有其出路矣,自无迫血之事也。上条血从上逆,是风伤卫,风性上行,故欲衄。此条下趋阴窍者,是寒伤营,寒性下行,故圊血。

王鸿轩:火邪:指用火法误治使血外溢。本条是火法误治而血下迫之大便出血证。太阳病,宜用桂枝汤解肌或麻黄汤发汗,不宜用火法。今以火熏之,是误治。误用火熏,不得汗,暗指本条太阳病是属麻黄汤证之无汗,虽用火熏,汗仍不出。汗不出则邪热无处发,只得内攻,邪热入里故其人发躁。热势如此,到经必不能解,火邪迫血,下走肠间,则为圊血。这就是火邪伤人的表现。

26微数之脉,慎不可炙。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原文116条前半段)

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炙之,则虚者益虚,热者益热,不至伤残不止矣。凡病者皆然,不独伤寒宜戒也。针灸家亦识此义否?

王鸿轩:炙法伤阴。微数之脉为阴虚有热之证,慎不可用炙法。火熏之法,使人烦逆,使虚者更虚,热者更热,终使骨焦筋伤,血难复也。必致圊血,躁,痸疭。炙法虽伤阴,然而炙法发散作用较强,往往能使患者汗出过多而伤阳。又汗为心之液,汗多亡阳又多表现为心阳亡失。如112条心阳虚而兼痰饮的惊狂证;如117条心阳虚的奔豚证;118条心阳虚的虚烦躁症。还有64条的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心下悸证。虽不一定是用火法,但汗多伤心阳的则一也。以下附上这几条伤心阳原文: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发汗过多未必全由火法,汗多伤阳未必只伤心阳,更可伤肾阳,脾、胃,阳等。比如: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是汗多伤肾阳。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伤胃阳。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是伤脾阳。可见过汗伤人非止一端。其变脉变证,应根据人体当时的阴阳虚实,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

所以火邪伤人,一是热入于里伤阴动血,一是迫汗外泄耗阴伤阳。能治不能治,全在阴液伤亡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