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湿发黄兼夹热 整体分治终获效

 君健行 2021-05-19
寒湿发黄兼夹热 整体分治终获效

阴黄案

欧某,女,56岁。

初诊日期:2003年8月11日。

患者于1个月前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用甲巯咪唑(他巴唑),1周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在当地某三甲医院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200μmol/L,首先收入传染科治疗,后辗转内科、外科,病情继续恶化,TB升至317μmol/L,建议转中医治疗。

时查乙肝“两对半”:HBsAb、HBeAb、HBcAb(+),HBsAg、HBeAg(-) 。肝功能:TB 317μmol/L,DB 202μmol/L,IB 115μmol/L,ALB 35.6g/L,TBA 217μmol/L,ALP 307U/L,AT 10U/L,ALT 77U/L,GGT 371U/L。甲状腺功能:T3 6.4mg/L,T3 20.5pmol/L,TSH<0.1mIU/L。CT示:肝内多发小囊肿,肝内胆管轻度扩张。B超示:右肾小结石并积液(轻度),右输尿管上段扩张,下段结石。遂以“自身免疫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结石”收入住院治疗。

刻诊:面色黧黑,双目黄染;小便不利,色如浓茶;皮肤瘙痒,心悸、心烦,寐差,倦怠;手颤,腰酸,恶寒;口淡,喜热饮,纳差,大便溏,色灰白;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滑。

辨治

中医诊断:黄疸(阴黄);辨证:寒湿发黄;

治法:温阳散寒利湿退黄。

以茵陈五苓散合茵陈术附汤加味。

处方:茵陈3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0g,白术15g,桂枝10g,丹参20g,赤芍药30g,熟附片6g,泽兰1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并用参附注射液20ml、香丹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寒湿发黄兼夹热 整体分治终获效

2003年8月18日 二诊

面黑转淡,目黄、尿黄亦减;舌象、脉象同前。1周后TB下降至 100umoL。守方治疗月余,TB降至40μmol/L,ALT 68U/L,AST 48U/L,TBA 28μmol/L,但ALP升至530U/L,GGT升至803U/L。病情好转,于2003年11月24日出院。

出院后继续门诊调治,守茵陈五苓散合茵陈术附汤加味,若伴外感则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等化裁调理。

2004年1月5日 复诊

面色由黑转微黄;已无身痒,纳食转佳,小便调,大便日 2-3行;仍心悸、失眠、手颤;舌淡苔白,脉细滑。

复查肝功能:ALP降至377U/L,GGT降至424U/L,其余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甲状腺功能较前改善,T3 4.7mg/L,FT3 16.3pmol/L,TSH<0.1mIU/L。

中药仍以温化寒湿为主,并佐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予四逆散、茵陈五苓散与消瘰丸合方。

处方:柴胡10g,赤芍药、白芍药各15g,枳实10g,炙甘草6g,绵茵陈30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10g,桂枝6g,玄参15g,生牡蛎(先煎)30g,浙贝母10g。用上方加减调治3个月。

加减方法:潮热,加女贞子、旱莲草;心悸,加生地黄、丹参;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疲乏,加黄芪、太子参;便溏,加怀山药、薏苡仁。

寒湿发黄兼夹热 整体分治终获效

3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已恢复正常。

2004年6月22日复查肝功能,ALP降至192U/L,GGT 111U/L。再经半年调治,肝功能全部正常。B超复查:右肾结石及输尿管结石消失。随访至今已近6年,未复发。

患者虽重度身目黄染,但恶寒口淡、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滑,当属《伤寒论》寒湿发黄;若从症状言,又如《金匮要略》之黑疸。《伤寒论》太阴病篇259条言:“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仲景有法无方,后世医家多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五苓散治之。

从理化检查分析,患者黄疸非病毒性肝炎所致,而与自身免疫紊乱及西药毒副作用有关。患者病情复杂,从西医学言,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基础上合并严重的肝损害,同时有肾结石。多种疾病交织,尤其用药矛盾,抑制甲状腺功能的药物会加重肝损害。从中医学言,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初起多为热证,然抑制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如他巴唑、丙硫氧嘧啶及普萘洛尔(心得安)等,用药后出现神经兴奋性及代谢降低、心率减慢等,属中医学的阴性、寒性作用,为寒凉之品,寒凉太过,阻遏或损伤中阳,脾虚失运,寒湿内阻,肝胆失疏,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渗膀胱,上犯清窍,而致身目尿黄。患者发黄虽以寒湿为主,但甲状腺功能亢进又呈现阳热的表现,如心悸、心烦、失眠、手颤等。

总之,本病以寒湿为本,兼有肝胆郁热,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虽病程长,但病位不离少阳,涉及太阴、少阴。故以柴胡类方条达枢机,寒温并用切合病机。因黄疽阴证,以正虚为本,与湿热发黄之阳证起病急、病程短、见效快有明显区别,所以疗程较长。

根据患者病情特点,治疗中整体辨证与分步治疗相结合,先从寒湿着手,重在温化寒湿、疏肝利胆、活血退黄;待病情稳定,再佐以化痰散结。行气消瘰。然疏肝不忘顾护脾肾,退黄重在利湿活血。在中医整体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循序渐进,识证守方,终获良效。尤其不治结石,而结石自愈,与退黄之温阳利湿、行气活血法不无关系,又是异病同治法则的体现。[李赛美.阴黄案辨治1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7):27-28.]

【责 编】李奕诗 袁颢瑜

【审 核】李赛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