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2】西太后时代的“内廷供奉”(幺书仪)

 读书作乐 2021-05-25

    这种划档分配赏金的做法,既有对技艺的鼓励,也有西太后显示她作为帝王的支配和威权的欲望。据曹心泉叙述王长林不得宠的原因:“长林因演《一疋布》,对旦角说:'这疋布你先搁着吧!你知道阴七阳八吗?你们娘们饿七天就死,咱们爷们饿八天也死不了。等你死后,我把这疋布卖掉,爱吃什么吃什么。’太后闻此怫然,谓:'你们男人就这样尊贵吗,老不给你赏,看你吃什么。
看来,西太后还有点当今“女权主义者”的味道。因为这个原因,王长林常常没有赏,即使有也是末赏。然而王长林又不被革出宫外,因为他是武行、丑行中最好的配角,扶持红花的绿叶。他是谭鑫培不可或缺的搭档:演《庆顶珠》,谭的萧恩,他的大教师;演《樊城昭关》,谭的伍子胥,他的下书人;演《乌盆记》,谭的刘世昌,他的赵大;演《御碑亭》,谭的王有道,他的孟得禄。王长林后来又是杨小楼“离不开的臂膀”,杨小楼打把子特别快,王长林能配合得恰到好处。所以他自己也很感叹,常和同样不得脸的李永泉说:“人家杨小楼,到宫里来演戏,如同小儿住姥姥家一个样,我们两个人来演戏,仿佛来打刑部官司的犯人一样。”不过,王长林毕竟是个别的特例,绝大多数“供奉”们的赏金与演艺之间,还是比较匹配的。到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颐乐殿承应之后,“赏外学等一百一名、银一千五百二十两”(《恩赏日记档》),每人平均150两,比光绪二十三年年(1897年)又翻上去7.5倍。
    特赏是西太后专为顶尖的和会讨好的伶人特设的。光绪十六年,三庆班主兼台柱杨月楼在例赏之外又得到西太后“银二十两,药四匣”(《恩赏日记档》)。这在当时是一种格外的“恩典”。传说光绪某年,西太后生日时传戏,谭鑫培“误时,数传未至”,西太后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
“为黄粱扰,致失觉,儿女辈不敢以时刻呼唤,遂冒死罪。”西太后听完,说:“渠齐家有方,着赏银百两为治家者劝云。”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六日“陆华云、陈德林、王瑶卿进切末赏银二百两”(《恩赏日记档》),这三个人也是西太后钟爱的演员。西太后以种种有名目和没名目的“特赏”,对“内廷供奉”中的佼佼者表示宠眷和奖掖。这种越来越高的特赏,不仅买到艺人的技艺,也买动了他们的心。
    看一下奖励分档的情况,可以得知,西太后的评价和民间戏剧界对伶人的褒贬,没有太大的出入。在民间走红的名伶,在宫中常常也最受青睐。民间的审美观和艺术风尚,以及在这时日趋强烈的捧角追星的风气看来已入侵宫廷。
    宫中的月俸自咸丰十年被定为“食银二两、白米十口、公费制钱一吊”以后一直到光绪年间都变化不大。光绪后期西太后对她喜爱的名伶也偶尔增加月俸就像给品宫增加俸禄一样。然
“加银一两”,“加银五钱”,相对于赏金来说,更多地则是表现了一种荣誉。光绪三十年,升平署奉旨指定内廷供奉中的个别艺人分行负责监管演出,并提高他们的薪俸:“周如奎、张长保是有武行之戏着二人专管每人加添二两钱粮米,是有武旦之戏着于庄儿专管,加添二两钱粮米;梆子文武着侯俊山专管,加添二两钱粮米;文旦之戏着陈德林专管加添二两钱粮米。”这也是按劳付酬的意思。“白米十口”是实惠的东西,一家人的口粮都有了,但对人选为供奉的艺人来说,赏金才是大宗的收入。
    皇家给予的荣誉和实惠对伶人来说当然是重要的。在民间演剧界的地位,虽然可以确定他们的身份和价值,但宫廷的承认更犹如锦上添花。在晚清的名伶圈子里,都把能够被挑选入宫,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有资格被升平署选中,进入皇家剧团的名册,标志着伶人在民间演剧的成功,而能在皇宫登台献艺,也被伶人看做是极大的光荣。齐如山在《陈德林是一个划时代的角色》中曾经叙述过他进宫之初的感受:“……在宫中第一次演戏,是同孙菊仙、穆凤山二人合演《二进宫》,那时孙菊仙正是气足声洪的时候,穆凤山是大名鼎鼎,德林的嗓音刚回来年月不久,也是正好听的时候,西太后大乐,很夸奖这出说孙某(指孙菊仙)这出戏比金福好(指谭鑫培),德林刚出马也还配得上。西太后说完之后回宫,后台诸人一齐给德林道喜,说这是百年不遇的事情,刚挑上差使,头一次演戏,就蒙佛爷(指西太后)指名夸奖,是以往没有的。德林当然也非常得意,他曾说:回家来几乎三夜没睡好觉。因为在宫中当差的名角都知道了这件事,回家来一个传十个,十个传百个,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都来探询。家中人也都问是怎么个情形,于是闹得家中人来人往,热闹了好几天。他自己一想,头一次虽然得了好,以后更得小心,从此便害起怕来。幸而以后接续演了几次都没出毛病,才放了心。由此一来,不但宫中得了面子,连外边搭班也容易多了。这个班也来约,那个班也来请,从此便发达起来……”谭鑫培得到西太后的赏识,“各王府宅门对于谭都要另眼看待”。各府家中演堂会时,一定有谭鑫培的戏,报酬优厚,大家都捧他。因此,天性骄傲的谭鑫培对西太后始终心怀感念。
    当时,有着“内廷供奉”身份的名伶在人生的舞台上也演出了不少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由于与达官显贵或政治背景有关而具有特别的传播力和生命力诸如:
    光绪戊申年,项城五十寿辰,府中指定招待来宾四人,即那桐、铁良、张允言、傅兰泰也。是日集各班演戏必有戏提调以指挥诸伶。任之者那桐最称职,戏谓谭曰:今日宫保寿筵(诞?) 君能连唱两出为我辈增色乎?谭不欲,曰:除非中堂为我请安耳。那桐大喜,乃屈一膝向谭曰:老板赏脸。谭无奈何,是日竟演四出。群称那中堂具有能耐,会办事。
    光绪戊申(三十四年),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那桐也是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举人出身内阁学士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好生了得的人物。谭鑫培倚仗自己是西太后的红人,又觉得他怎么也不会肯向一个戏子下跪,才故意叫板,没想到那桐这个大戏迷,太喜欢“戏提调”这个差事了,热衷于在宫监、名伶间周旋,把向名伶屈膝请安压根儿就没当回事,结果在这次堂会上,老谭破例连唱四出,不仅袁世凯高兴,周围人也称赞那桐。由于是半开玩笑,那桐没被看作是丢脸。“内廷供奉”老谭虽然吃了亏,但却赚足了面子。
    民国四年,洪宪议起,袁项城寿辰,置广宴演剧,尽招在京有名官入南海供奉,孙菊仙、谭鑫培不至。九门提督江朝宗,亲率城厢驻兵挟持而行。鑫培沿途大笑……演毕鑫培不辞而去。
  ……
    群下欲取悦主上,乃取《国贼孙文》一书,谱为《新安天会》,先生化为猴,克强化为猪,李烈钧化为狗,皆此一出中之奇谈也。(欲)排演成,于项城生日大开寿筵以取悦,先逼谭鑫培为《新安天会》主角,鑫培严拒,次逼孙菊仙为主角,菊仙又严拒,三延刘鸿声为主角,鸿声允之……寿戏演毕,人赐银元二百元。孙菊仙云:我自内廷供奉老佛爷以来,眼中只见过银两,并未见过银元,
“我做皇帝赏你两百银元”真是程咬金坐瓦冈寨,大叫一声,大风到了,暴发富小子不值一笑。乃将二百银元沿途漏落,至新华门而二百元尽矣。
    民国四年已是袁世凯称帝的前夕,每个时代以拍马为业的“群下”,都总有惊人的创造力。《新安天会》更像是活报剧,其中的孙中山化为猴,黄克强变成猪,当然为的是取悦于袁世凯。狗仗人势的“群下”,误以为伶人原可以任意差遣,没想到老谭和孙菊仙都不买帐。在老谭和孙菊仙看来,以前你袁世凯叫堂会,我们得去唱,那是买卖,如今你想去坐那把龙椅,也想要“传差”?堂堂“内廷供奉”,是吃过老佛爷钱粮俸米的,虽然不说什么不事二主,也不能为了几个钱让世人唾骂,所以才“招”而不至。结果,伶人当然还是拗不过九门提督江朝宗,戏还是唱了。“赏钱”
却不稀罕——老谭演毕不辞而别,孙菊仙在回家的路上,把银元从车缝里都扔了。老谭和孙菊仙敢拒绝当权者,敢有一点志气,还沾着一点政治倾向,这是他们作为前清“内廷供奉”的特权,刘鸿声就不敢。当然,也许是不愿。
    “内廷供奉”在艺人的叙述传递中成为一个神话,直到清朝灭亡之后,还残存在伶人的记忆中。1922年,溥仪大婚,升平署“传戏”,吃钱粮的“老供奉陈德林、王瑶卿、王凤卿、龚云甫、李素云、杨小楼、余玉琴”等欣然前往,新传名伶“尚小云、贯大元、余叔岩、小翠花、郝寿臣、俞振廷、周瑞安、五龄童、谭小培、盖叫天、九阵风”,也无人托故请假。即使余叔岩正“便血病大发”,也扶病登台,怕是“如不去,外间必疑为传戏无份,于名誉有关”。更有甚者,王又宸、王惠芳、林颦卿3人“本来内廷不要,后经托人多方运动,始勉强达到目的”。皇室已亡,伶人尚如此珍视“内廷供奉”的头衔,想方设法要沾一沾“朝阳日影”,足见其影响的深与重。
    注释: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