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金文的特点及艺术创作

 青木森森 2021-06-02

所谓金文,就是指商周时期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它是于甲骨文之后、小篆之前的一种古文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金文同商周青铜礼器一样被历史封存。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量的商周青铜器陆续出土,金文才得以重见天日。当时虽有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给予其特别的关注,但主要贡献还是在于深入细致地探索金文在汉字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对金文所隐藏的书法艺术价值,则未能充分揭示。研究金文,不仅需要长期专业从事古文字相关工作,更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古文字学修养,如此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金文的结体造型规律,才能保证书写规范。这就需要研究者的才气以及长期对金文的临摹实践。
我们现在写金文,既要保留古意,也要加入后代发展了的笔法,以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趣味。这样,可以说是为书法艺术开辟出了新境地。
首先,书法艺术的用笔决定着线条的特质,书法艺术中篆、隶、行、草等不同书体,都是由不同用笔方法决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相对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笔法要简单些。概括讲,即前者只有横、竖、弧等笔画。这几种笔画的存在形态和行笔走势虽然不同,但书写的方法大体一致。金文的书写特点在于每个笔画都是逆入藏锋,顺势出笔,中间行笔有一个用力动作,使线条能够产生粗细的变化。由于用笔的差异,故而甲骨文的线条是率直显露的,既不含蓄,又少变化;而小篆的线条则是瘦劲修长、粗细均衡的;只有金文的线条有藏有露、有收有放,既圆浑厚重,又有粗细、轻重和提按的节奏变化。
其次,金文不仅笔法、线条独具特点,而且它在结体造型与审美方面也独具风采。金文的结体既不像甲骨文那么短促拙朴、缺少灵动,也不像小篆那么峻伟修长、精整有序,而是奇伟宽和、雍容醇厚,拥有妙造自然的神韵。正是有了这些区别,才能让今天的我们更好地理解金文书法所能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从事金文书法创作,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吴大澂那个时期,初写金文,常受小篆的影响,笔画粗细一致,字形端庄有余、灵动不足,没有注意发挥毛笔的性能。我们从整个书法发展史看,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毛笔笔法的日益丰富,隶书的笔法比篆书丰富,楷书、行书、草书的笔法又比隶书丰富。其实,写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字形生动,而字形生动,除重视结构外,还在于笔画的轻重起伏。凝重中有灵动,灵动中显自然,应该是我们在书写金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既有西周早期的字形,又有晚期笔法圆转的字形,有的甚至还夹杂着战国时才出现的字形,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区分金文字形时代的先后。不过随着对古文字的深入研究,现在已经可以区分器物的时代先后,考定其所属的时代。有了这样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尽量使创作的金文作品文字不杂乱。虽然书法是艺术,不是考古考据,但是要想创作出理想的作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还是完全有必要的。
三、我们如今发现的金文总字数并不是很多,在日常创作中,写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诗文,就会碰到有一些字是金文中没有的。以前的书家往往按照小篆用字拼出的字来补金文之不足,这是难免的;但是会产生滥用偏旁拼凑,甚至是按照楷书来改造的流弊。因此,建议写金文的书家一定要先具备一些文字学的相关知识。
四、书写金文作品,难免要查工具书,现在一般常用的是《金文编》,不过即使是此书,其中也未能区分出字形的早晚。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临习一些铜器铭文,熟悉字形的时代。再就是如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等书籍,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所考释的字不少已被后来的学者纠正,这需要我们多注意。
我们在书写创作金文书法时,除了要注意上述几点外,还应注意文字线条既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又要俯仰顾盼、奇正相生,使之容纳万物,有妙造自然之意趣。争取达到“书则一字已见其心”的艺术境界,真正使金文书法焕发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