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浸还是自离?谈谈理论与实践

 象忆图书馆 2021-06-03

        昨日,听万维刚的精英日课<所罗门悖论>, 颇有所感.网上相关文章<“所罗门悖论”遇到困惑不妨尝试第三人称视角>对此有所介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9/21/2369606_476893526.shtml)

        简单而言,就是哪怕理论水平很高,帮助别人头头是道,但事关自己则是另一番光景.这反映出人的复杂与多样,讲道德哲学的不一定有道德,鼓吹环保的不一定生活环保,诸如此类.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说得最狠: 满口的仁义道德 满肚的男盗女娼, 就是在道德上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最好画像. 而所罗门悖论主要讲的不是道德层面的一致性,而是决策层面的智慧,  理论与实践能否达到统一. 

出自精英日课

        什么是智慧呢?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精英日课中给出的标准包括如下三个:

1, 智识上的谦逊

2, 超越自我视角

3, 善于达成妥协

       我个人觉得上述三个标准都是智慧的象征, 实践者包括苏格拉底等智者,对应着我喜欢的咒语: Seek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Think win-win.

        我们读书,学习,思考,一般有两种追求:

1, 功利的追求

2, 非功利的追求

        非功利的追求有时是为了将来涉及到实际功利的时候,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至少避免犯致命的错误。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 所以我们听到感慨:知道了所有的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也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老师用学术的口吻表达这样的意思:个人的成长总要重演族群的进化。有些错误,人们总是一遍遍犯,大到历史周期律,小到个人情爱。 佛教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也特别好,叫神通不敌业力。让我们对此以陆游的诗做结:

       那怎么办呢?提出所罗门悖论的社会心理学家伊戈·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通过实验,给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简单而言就是自离(self-distance).事情是否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应对差别非常巨大。有人每临大事有静气,有人关心则乱。这里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譬如《太平御览·符子》里讲的羿射不中: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 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 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我们常以为自己面临的选择很特殊,其实特殊的只是自己感受到的情绪,自身的利益而已。所以我们会指责别人的建议站着说话不腰疼,会提到屁股决定脑袋(好听的说法叫高度决定视野)。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伊戈·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自离的建议很好,我们往往也做不到,原因在于我们可能被情感,利益蒙蔽了双眼。但他的建议也正是指导我们摆脱迷惑的方法。如何自离呢?有三招:

1,第三人称视角,想象老爷爷或者你崇拜的榜样会如何选择

        这其实充分体现了觉知,元认知能力,这种第三人称视角常常被看作上帝视角:

2,时间上自离,假设一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选择

3,情景对象的自离,想象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发生变化

         我们看看精英日课里给的建议:

      最后,万维刚老师也肯定了读书的作用,毕竟我们不可能经历所有事情,我们往往也不能立马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醒。

       说完了自离(Self-distance),我们再来看看自浸(Self-immerse),娱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浸技术的发展,从文字的小说,到电影,到3D电影,到虚拟现实游戏,都是自浸的发展。

       自浸本身也是记忆方法中重要的诀窍,想象与自己相关,这个简单的心理操作就能极大地增强记忆。

       自尽本身让人印象深刻,自理自立更是生存之本,自浸加强记忆,自离帮助自己智慧决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