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儿科名家治疗  小儿哮喘经验与义释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6-16

当代儿科名家治疗小儿哮喘经验与义释

支气管哮喘,以发作性之气息喘促,喉间痰鸣为特征。本证多见于体虚之小儿、它既是常见病,又迁延时日,缠绵难愈,若不精心求究,医者束手无策,家长焦虑心急。古方古法虽多,但卓效者少,真有“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之感。笔者本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去粗取精,寻求实效”的宗旨,拜师访友,虚心求教,希望明于理而详于法,循求其证治规律,力图总结当代名家之诊疗水平,治疗经验,供同道临证参考或验证取舍。

一、王伯岳(中华全国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教授)

王师认为:“急性发作,虽证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多为实证,病位责之于肺脾,而且常以外邪、痰湿、积食为诱因,治疗首先考虑平喘。”实热证选用麻杏石甘汤,寒实哮喘习用温肺散寒、化痰逐饮的小青龙汤,皆是行之有效的。食滞主张加用枳壳、莱菔子、稻芽等理气消食;食滞则容易生痰,故除消食之外,还应着重祛痰。热痰用全瓜蒌、竹沥、天竺黄;燥痰用川贝母、知母;湿痰用半夏、陈皮;痰多兼咳嗽的还应加泻肺行水的葶苈子和下气消痰,利膈宽胸的苏子;痰液胶固的则选用软坚散结的海浮石、海蛤粉。以上作为主方的辅助药,是必不可少的。

哮喘缓解之后,以扶正为主,对小儿来说应着重调理脾胃;有些虚证哮喘,肺、脾、肾都要兼顾;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三分医药,七分调理,他调理脾胃的方药,习用自拟的养脾汤:北沙参、炒白术、茯苓、淮山药、莲子肉、橘红、天冬、麦冬、桔梗、甘草;治脾之中又非常注意有无“消化、吸收不好”,消食最习用生稻芽;兼顾肺、肾尤好习用五味子、补骨脂、菟丝子、肉桂、制附片。

[义释]王师经验可贵之处:其一,发作期,认定是实证,治以攻法,分别使用麻杏石甘汤和小青龙汤为主方,谓其“行之有效”,此为数十年临床经验之谈;其二,妙在加味;其三,寒热之选方,均以麻黄为主药,此是古今中西医公认的治哮喘有效药物,正如陈复正《幼幼集成·哮喘证治》中说:“哮喘为顽痰闭塞,非麻黄不足以开肺窍,放胆用之,百发百中。”今人早已确认麻黄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故麻黄是治疗哮喘特定疗效的药物,是无可争辩的。 

二、王玉润(国务院学位评审小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王师指出:哮喘发作期分证不应太多,但以寒、热、外寒内热三型为宜。寒证法当宣肺平喘,温寒化痰,习用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但寒证每见面带青灰,肢冷多汗,是为肾阳虚损之证,故主张加用“二味黑锡丹”(《医门法律》:黑锡、硫磺),取其黑锡甘寒镇水,硫磺大热扶阳之功效。外寒内热选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麻黄、白果、苏子、甘草、款冬花、北杏仁、桑白皮、黄芩、法半夏)加葶苈子,寒温并用,各得其所。热证习用麻杏石甘汤与自制黛蛤散(青黛、海蛤壳)合用。

缓解期主张脾肾同治,阴阳双补。主方选用六君子汤加五味子,合参蛤散(《济生方》:人参9克,蛤蚧1对,研末分吞),或紫河车粉,或脐带粉,均为每次3克,1日3次。

[义释] 王师经验可贵之处:其一,主方虽与王伯岳相同,但增外寒内热一型,确是临床常见之证型;其二:寒证合用三子养亲汤和黑锡丹,对哮喘急症、重症增添一法;热证合用黛蛤散,亦可增效,取其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适用于痰热化火郁结,痰稠胶固之急重症;其三:认为寒多兼虚,责之肾阳虚损,面带青灰,肢冷多汗是也。卓见其辨证入微,切合要领;其四:不仅用草本之味,而且广用矿石禽血之品,颇得钱乙之心典。 

 缓解期用六君子汤加五味子补脾而不滞;蛤蚧能互通阴阳之气,补肺肾且能直接定喘;人参补五脏而益气固表,为抗过敏之首药;紫河车,脐带粉补肾益精,又擅长于抗过敏。王师历来主张古今医药原理汇通,精选方药,注意量少易服而效宏,其用意之深奥,令人钦佩。 

三、董廷瑶(上海著名老中医、文史馆研究员,世业中医儿科,著有《幼科刍言》一书)

董老认为:发作期证分寒热,寒证首投小青龙汤加厚朴,继服苓桂术甘合二陈汤加北杏仁、厚朴等健脾蠲饮,顺气化痰以善其后;热证痰热者选用定喘汤,肺热郁闭者选用麻杏石甘汤合小青龙、五虎汤之属,认定因于寒而终化热,故表里双解,寒温并用;对于哮喘持续状态,辨证认为是风痰阻塞,痰浊蒙蔽清窍,引动肝风抽搐神糊,主因在痰,故亟用大剂攻逐豁痰之法,自拟方药:用橘红、橘络、丝瓜络、竹沥、桔梗、鲜菖蒲、钩藤、象贝母、北杏仁、胆南星,天麻、全瓜蒌、郁金,并化服控涎丹。

缓解期宜通阳扶脾,杜绝生痰之源。常用苓桂术甘汤,次用星附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胆南星,竹节白附子),或张锡纯氏的理饮汤(苓桂术甘汤加干姜、白芍、橘红、川厚朴),气虚则加生黄芪,但久病累肾也应加服参蛤散。

[义释]董老祖居浙鄞,世业中医儿科,哮喘一证经验可贵之处:其一,主方所选略同上述南北二位王老,但董老喜用降气宽胸之厚朴,北杏仁;其二、主张虽是热证,亦宗寒温并用,考虑到因果标本的关系;其三,哮喘持续状态,一般每感中药汤方,缓不济急,董老认证为风痰阻塞,引动肝风,主因在痰,即用大剂攻逐豁痰之法,自拟处方,每多效验,供同道诊证时参考,虽不可能百发百中,但确增加诊案活儿之法。 

四、黎炳南(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教授、治疗小儿哮喘专家)

黎老认为本病正气不足为病之本,宿痰内伏为病之根,外邪为诱发之因,气闭喘鸣为病之标。治法以六字为要诀,即“理肺、补肾、扶脾。”

(一)理肺

证发之时,病位在肺,邪气外犯。肺卫首当其冲,故治以宣肺散邪为先,此其一;伏痰触发,痰阻气闭,此时痰气郁阻则脉络为之壅遏不通,甚而演成心血瘀阻之变证,故佐用毛冬青、地龙或当归等祛瘀通络之品,此其三;久病肺气虚耗,卫外不固,故益肺补气,宜当注重,此其四。

(二)补肾

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补肾可改善各脏腑之功能,增强体质。不发之时投以补肾之品,不但可以巩固疗效,而且减少发作,直至获得痊愈。

(三)扶脾

本证“急时治肺,平时治肾”言固有理。然“脾为生痰之源”,故补脾亦有重要意义。本病久延,五脏俱损,故可本“执中州以运四旁”之法,健脾以充养后天生化之源,对于肺、肾之虚亦大有裨益。常用自拟治哮喘基本方一号:麻黄、桂枝、毛冬青、苏子、葶苈子、鹅管石、五味子、党参、白术、炙甘草。加减法:偏热者,可去桂枝而选加蚤休、大青叶、黄芩、鱼腥草、射干等。寒甚者,以当归易毛冬青,酌加熟附子、细辛、白芥子等。多汗者,重用五味子、白术或加龙骨、牡蛎。气虚甚者,选用人参、黄芪。肾虚者,选加熟地、女贞子、补骨脂、巴戟天等。自拟基本方二号:熟地、当归、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鹅管石、五味子、炙甘草。加减法:肺脾虚甚者,加人参(或参须)、黄芪。肾阳虚者,加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

[义释] 黎炳南教授,积数十年治哮喘之经验,熔各家学说于一炉,师古而不泥古,灵活化裁,所制治哮喘基本方二条和加减法,确有独到之处,用于临床,效验显著。其用药特点有:攻补兼施,常谓药物为驱邪之手段,然而必须依赖元气之主导作用方能奏效。此其一;寒热并用,本证有素体虚寒而骤感风热者,亦有外感风寒而内郁痰热者,故常呈寒热错杂之势。此时不可纯温以助热,亦不可纯清而增寒,当斟酌病机,或温下而清上,或外散风寒而内清痰热,用药宜分经别脏,令其各归本经,寒热并行,冀于复杂证情中,不使寒热之邪,互为犄角之势,此其二;刚柔相济,小儿阴阳稚弱,脏腑娇嫩,过用辛燥可耗气伤阴,过用滋腻则碍于运化而滋生痰浊,故寒而当温者,须温而不燥,如附子、肉桂、可配熟地、山萸肉之类。此则既无辛燥之弊,又有“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妙。若阴虚宜滋养者,则当滋而不腻,如熟地配陈、夏之类,黎老常尊张景岳之金水六君煎之意,此其三也。 

五、张奇文(中华全国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医师,现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本病主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引起表卫不固,痰湿内盛这是内因;寒温失护、接触异物或某些饮食、生冷、过咸过甜,触动伏痰,为诱发因素。发作期证多为邪实,治当攻邪,主方用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或射干麻黄汤;热证选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尤加重用金银花,鱼腥草;无分寒热常喜加用葶苈子。

[义释] 张师言哮喘,持论有据符实,选用宗各位名师。但热证加金银花、鱼腥草;喘甚加地龙等,说明他学古而不泥古,渗透了新医学思想。 

六、肖正安(成都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

发作期认定是实证。热证选用麻杏石甘汤与千金苇茎汤合方应用;寒证习用华盖散,苏陈九宝汤(《幼幼集成》麻黄、茯苓皮、薄荷、肉桂心、苏叶、桑白皮、大腹皮、北杏仁、甘草)以及麻杏二陈汤、曲麦二陈汤等,无外寒者则常用六安煎(《景岳全书》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北杏仁、白芥子)。

[义释] 肖老证治选用宗陈复正和张景岳之处方,其他与一般诸老略同。但二陈汤加味用法最妙,如食痰者用曲麦二陈汤;脾湿者用杏白二陈汤(即六安煎);胸胁喉间湿鸣,痰声漉漉用二陈汤加南星、枳实(即导痰汤);热痰选千金苇茎汤与主方合用。总之,食、痰二字,此为肖老临证不离之经验。 

结 语

1.通过南北东西部分现今儿科名老与同道对哮喘的证治分析,比较一致地认为,暴急发作期治疗重在肺脾,证分寒、热、痰湿三型,以祛邪为主,宣肺理气治痰为先;兼见有肾虚症状的,亦应兼顾其肾;缓解期根治之法,皆从脾肾着眼。补脾而不宜滞,以理脾、运脾为是,目的是杜绝生痰之源和消除已成之窠臼痰湿;补肾之方,虽有阴阳之别,但临床尤以肾阳虚者为多,故常用温补肾阳之法尤为其重。此乃古今治疗小儿哮喘规律之认识,使后学者执简驭繁,有法可循,有理可依,免于莫衷一是。

2.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在选用古方的基础上,所加之药味,比较精当,经笔者分析其药理,多属治疗哮喘具有特定疗效之药物,符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之需求,发煌了古义,增添了新知。

3.本病缓解期治疗,需要有耐心,而且要患家治之以恒,目前尚难急图速效;并且应注意:“三分医药,七分调理”,这是十分重要的。

4.虽说古今儿科医家治疗大法相似,造方用药相类,但相似相类不等于相同,各有经验特点,本文选录了具体治法方药微细的差别,精心求之所得,故整理成文,愿同道指正。

5.在继承整理古代医家名著的基础上,学习整理现代有经验医家之理法方药,是当务之需,一病一证总结经验,循求规律,亦是继承发扬和临证之要。

(本文原刊于《新中医》1986年第5期)

(郁文骏 李开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