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名中医田德禄验案:腹泻多年患者,两诊后诸症消失

 汉典中医360 2021-06-22

“泄泻”病简介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关于这一病症,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是“泄”,如“濡泄”“洞泄”、“飨泄”等,在汉唐时期多被称为是“下利”,直到唐宋后期才被称为是“泄泻”,直至今日。

图片

田德禄教授认为,泄泻的病因复杂,但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此外,田德禄教授特别指出了酒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酒,味甘、苦、辛、性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损伤肝脾,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留胃肠成饮,困遏阳气,脾胃运化失司,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发为泄泻。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认为,饮酒过度可损伤脾胃而引起“伤酒泄泻”病。

验案举例

患者,女,40岁,2013年6月6日初诊:腹泻多年。患者自幼紧张后腹泻,大便稀溏。近来腹泻加重,伴腹痛,大便日行5次,呈稀水样,脘腹作胀,肠鸣,痛则作泄,泻后痛缓。平素胸闷胁胀,面色少华,周身乏力,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结肠镜提示正常。诊断:泄泻(肝脾不和,脾虚肝郁)。治法:抑肝扶脾。方药:柴胡10g,炒白术12g,炒白芍12 g,全当归12g,陈皮10g,防风10g,焦三仙各10g,猪茯苓10g,百合20g,乌药10g,石榴皮12g,乌梅6g,砂仁3g,木香10g,炒枳壳10g。七剂,水煎温服。

2013年6月13日复诊:服上方后大便次数减少,日行1-2次。偏稀,偶见成形便,腹痛消失,乏力改善,舌淡红,苔薄黄,脉滑略沉。效果显著,布法同前,去柴胡、猪茯苓、当归、石榴皮、乌梅、砂仁、木香、炒枳壳。加薄荷6g,青蒿10g,丝瓜络10g,灵芝20g,制香附10g。七剂。水煎温服。

中医认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脾责之虚,肝责之实,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本例腹泻多年,久泻之体,本次泄泻加重,腹泻伴腹痛,泻后痛减,兼胸闷胁胀,面色少华,周身乏力,脉细滑,皆属肝郁气滞、肝气犯脾之证,肝郁脾虚之证。治当疏肝扶脾,兼以涩肠止泻。方用柴胡疏肝散百合乌药汤化裁。其中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抑木扶土;患者久泻多虚,百合、乌药益气补虚;石榴皮,乌梅涩肠治久痢;焦三仙、砂仁健脾助运化;猪茯苓淡渗利湿,以利小便,实大便。方药对症,泄泻遂止,诸症消失。

本医案及相关疾病科普知识均摘自:《田德禄教授治泻经验》,作者:冯文亮、田亦非,审校:田德禄,刊于《武警医学》2014年9月第25卷第9期。

专家介绍

图片

田德禄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

“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获得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指导老师

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首席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学术继承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消化科》学术带头人

第四、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擅长治疗食管炎、慢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及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酒精性、病毒性)、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术前及术后、内科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预约、咨询电话:010-53202718(工作时间:8:30至17:30)

温馨提示:文中处方仅针对此案患者,请读者切勿擅自使用。如有需要请就诊专业医生。

图片

图片

汉典中医医院秉承传统医学之经典,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科学为己任,治病救人为本位,特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名誉院长,汇聚房定亚、冯世纶、武维屏、田德禄、刘昌艺、余惠平、于秀辰、武守恭等一大批名老中医和各科学术权威坐诊,云集学有所成的中青年专家,注重“名医”和“良方”出“卓效”的理念和措施,提供高品质服务。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