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从身体的声音,把配速、pb、跑量统统忘记

 老威小屋 2021-06-24

一、配什么速度都是自己的事

有几句来自跑步界同好的话,我记忆深刻:

1、一位跑步教练说,6分配速很慢吗?那意味着你在一个小时跑完10公里,2小时多点跑完半马,还慢吗?

2、一位发心从头打造有氧基础的小姑娘说,我就重新从配10跑起,不管跑圈里朋友们善意的鼓励也好,笑话也好,我就坚持打自己的基础。

3、过去在“佳速度”圈里,经常见到一位跑友每天贴自己的动态,“慢摇10公里”。我看了很多次,大致在储备心率1区,配速630左右。一个“慢摇”,怡然自得的乐趣跃然纸上。

4、一位经常在后台私聊或者留言的跑友:我就XXXX这样不再快了,免得跑坏了,以后没得跑了。

“免得以后没得跑”。这话说得多好!

我自己的切身经历,就是在一场跑力测试中,不知道是紧身支撑裤的聚酯纤维质地的缘故,还是小虫叮咬的缘故,在膝盖附近发痒,为了不影响匀速,用两腿前后交叉的瞬间,相互磨蹭,试图以此来解痒。结果在较快的跑速下,后膝盖把前膝弯给撞伤了。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崇尚科学运动理念的我,犯下如此大错。

为了这一步“不要停下来”,结果停了整整两个月。

正应了跑友说的,“以后没得跑”。

就算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又怎么样呢?或者由于停顿了一下,跑步资料不足以做出分析,又怎么样呢?

配速多少,其实都是自己的事,搞到“以后没得跑”也是自己的事,赶什么呢?

二、伤筋动骨100天?

在我说了伤筋动骨100天这句话后,我的一位亲戚说,“哪里是100天,老话说伤筋动骨120天”。

这样算起来,就得4个月!从11月20日算起,我得到三月下旬,才算彻底解禁。

当然,既然是科学运动理念的奉行者,自然也要遵循科学恢复的道理。适当的主动恢复,也是必要的,不必坐等。

三、积极恢复,合理节奏

实际上,从元旦开始,我慢慢在家里进行室内龟速跑”,所谓跑,应该叫“颠”。

1月10日,记录下了从伤以来的首次户外跑,3公里多点。

这个成绩,跟平时的6分左右配,相差甚大。在那之后的活动中,最远10公里用655配速,138心率,最快620配速,150心率跑了5公里。

根据身体的感受,最后习惯下来的恢复期间跑步运动是:

跑2休1,忽略配速和距离,以时间为轴,45-60分钟,最终基本上配速7左右,大致在5-7公里的距离,全程储备心率1区。

这样很好啊。

速度如果降低1分钟,那么人的的感受简直是天壤之别。一般人喜欢追求高速度,并且长年坚持高速度。实际上是很容易把身体跑坏的。

四、不要被“垃圾跑量”这个词带沟里

“垃圾跑量”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有专门比赛任务的、针对性的训练中。这个时候,往往每节课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有明确的数字目标来衡量。如果所的运动没有达到设计的目标,这个训练所积累的跑量,被称为“垃圾跑量”。

在这种背景下,垃圾跑量这个说法,是说得通的。

但是,绝大部分人仅仅是跑步爱好者,通过这项运动来健身,来减脂的。坦率讲,马拉松这件事,恐怕对许多爱好者是遥远的故事,偏要用马拉松选手的训练体系来套在自己身上,哪能不出事情?

按照常识,跑步的最重要基本功是有氧基础能力,所谓跑步能够提升心肺功能,基础也是从这里来的。如果两个同时从零基础练起的人,一个每天竭力奔跑,一个从有氧基础做起,最后能够跑完马拉松(或者拥有更长跑步能力)的人,一定是那个有氧基础扎实的人。

所以,很多跑者嘴里的“垃圾跑量”,是被用来笑话那些跑得慢的人的,不是真正指“就某项比赛所需要的技能而言,本次训练没有达到目标”这个本意。

慢跑才是跑步爱好者大部分时间里该做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