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解读(42)

 溱湖之恋 2021-07-06

【原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1),燥胜则干,寒胜则浮(2),湿胜则濡泻(3)。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4)伤气,寒暑(5)伤形。

暴怒伤阴(6),暴喜伤阳(7)。厥气上行,满脉去形(8)。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9);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注释】

(1)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肌肉腠理,聚为痈疡红肿。

(2)寒胜则浮: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

(3)湿胜则濡泻:濡泻,又称湿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4)喜怒:概指七情。

(5)寒暑:概指六淫。

(6)阴:指肝。

(7)阳:指心。

(8)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满脉,邪气亢盛,充斥脉体。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全句言逆行之气上行,满于经脉,神气耗散。

(9)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白话详解】

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迟缓而神逸,故伤阳。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开形体而去。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6

【按语】

本节论述了六淫的性质致病特点、五脏与七情的关系,以及伏邪发病的特点等。不仅揭示病因辨证要点,而且为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后世将动摇振颤的症状,视为内风之象;将津液干涸的表现,归为内燥等,皆为本文的发展。刘完素补充《素问》病机十九条,而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理论,就是对本文“燥胜则干”论述的发挥。以上六淫病因致病特性的论述,对于临床治疗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临床治疗泄泻,无不从湿入手,或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或补阳以化寒湿,或苦寒以清热利湿等治法,即是源自于“湿胜则濡泻”之论。

文中“人有五脏化五气……满脉去形”的论述,是说明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马莳说“人有肝心脾肺肾之五脏,以化五脏之气,而喜怒忧悲恐之五志而生焉。”七情太过直接可以影响人体脏腑的气机运行,“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甚至可致神志丧失,生命垂危,“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可以导致神气耗散等。这些描述反映了《内经》时代对情志致病的深刻认识。此外,“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生咳嗽”一句,《生气通天论》亦有所论,文义基本一致,均为后世“伏邪”病因发病学的理论根据,也对后世伏邪发病,尤其是温病伏邪发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