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书新读:《被讨厌的勇气》

 新用户32637V7d 2021-07-09

我最近开始不怎么买书,是因为有时候走过书架,发现里面的很多书,于我而言都是新的,我记得我曾经读过,却感觉不到它有什么深刻印在脑海的内容,更别提对我的生活产生重大冲击。

《被讨厌的勇气》,大概是在樱桃一岁多的时候看的,回想一下,我所阅读过的跟育儿有关的书,大概都在老大2岁之前买的,接下来的六年时间,我再也没有买过育儿书,甚至专门的育儿书都很少看。

这并不表示我不再关心育儿,而恰恰是我一直深信的一个道理,很多东西,都要另寻他路,往往会有更好的收获,因此,我的对于养育孩子的许多理念,可能并不来自于专业的育儿书籍。

回归正题。

书中第一章,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关于目的论与因果论的认识,其实可以破除我们对于命运的很多迷障,比如,“我因为有那样的原生家庭、所以才有这样失败的人生”,这就是因果论.

而目的论的意思是:你根本就是选择了要过一种失败的人生,或者说你根本没有要为人生努力的勇气,才找到了原生家庭这口大锅,来背负你所有的不如意.

一旦接受了目的论,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一切,无论行为,或者结果,都是有动机的,那些动机是你打死也不愿承认,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的目的。

心理学首先就源自这样诚恳地解剖自己,跨过一道道虚幻的门槛,真诚无欺地面对自己,然后才谈得上关于创造人生的勇气.

当然,这本书里,最大的金句大概是“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这也是新读这本书最大的思考点。

我更感兴趣于书中描述的幸福来源于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

所谓的共同体感觉,就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觉到“自己有位置”。

书中提到,寻找共同体感觉,需要做到三点: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大概就是本书着重强调的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直白地说,就是允许自己被他人讨厌,甚至允许自己被自己讨厌,不去讨好他人,接纳自己作为存在性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基于行为好坏的价值。

书中特意强调,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人其实生活在一种人生谎言当中,总是告诉自己可以做到更好,总是要寻求改变,看起来无比积极,其实也许背后是更大的隐藏的自卑,或者走向一种毫无支撑的优越感的虚拟状态当中。

究竟怎样才算是自我接纳?

甚至不需要积极肯定自己,而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清楚了解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难以改变的,甚至无法改变的,从而产生一种“肯定性的达观”,大概类似于古人说的“知命”。

自我接纳包括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判,不满含嫉妒地打量他人,能够真心祝福比自己幸运、有能力和过得幸福的人,从而产生一种人际关系当中的内在自由,而产生自由的很重要一项,就是能够做到课题分离,学会不干涉其他人,也不接受他人的干涉。

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才能够真正接纳他人,在对孩子的真心接纳当中,表现为既不会批评,也不会表扬,而是鼓励,感谢,书中将批评和表扬归结为纵向关系,而鼓励和感谢是一种横向关系,横向关系是一种不同但绝对平等的关系,其核心在于理解和接纳。

自由的前提是平等。

哦,我到现在,才真正读懂了“被讨厌的勇气”这个书名,仅仅是时不时想起这六个字。就够我们自由放飞一会.

关于自我的问题,其实还可以在叔本华的《人生的意义》这本书里,找到更加详细深刻的解释。

自我是有很多幻象的,它包含了我们日常接触的一切内容,真正对于自我有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大概要数佛家,在我看完全本西游记之后,我深深感觉,西游记就是一本佛经,而所有的妖魔鬼怪,本质上都是自我的化身,它深藏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中。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跟那么多的自我的面相做斗争,等到我们像真假美猴王一样,受佛祖指点,将诸多虚幻的自我跟想要求取正经的自我合二为一时,我们才真正踏上了修行之路。

他者信赖,就是在相信他人时不附加任何条件。

这个做起来真难,我们大概也就是在儿童时期,对父母产生过绝对的信赖吧,除此之外,我们那颗害怕在人际关系当中受伤的心,总是带着将信将疑来面对人情,爱人,朋友,可以没有一丝丝怀疑、讨好和揣测往来吗?

没有绝对的信赖,就不会产生超越一般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也就是我们无法在有所保留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到一种绝对亲密无间的心灵沟通,朋友多,知己少,在人群中孤独,大概都跟信赖程度有关。

如何信任他人,如何全然地信任他人?我想淡化得失心是关键,懂得舍得的先后顺序,还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才敢在尘世中让灵魂毫无保护地游走。

他者贡献,说到这个,需要先提一下“感觉到自己有位置”。

我们很容易在竞争当中意识到位置,好的位置、高的位置,往往代表着拥有和支配的更多可能,可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位置,是一种独断的位置,往往还需要外在环境的配合。

“他者贡献”里的位置感,很显然应该是另外一种精神,一种主动的奉献精神,不求回报的付出,书里有一句话,就是将“对“自己的执着”转变为对“他者的关心”。

在家庭当中,一个人是想要让所有成员按照我的意愿行事,打造一个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这是对自己的执着。

而让每个人都可以顺遂自己的心意,走自己想走的路,哪怕那条路看起来就是困难重重,麻烦多多的,也还是不会去干涉,这个才体现对他者的关心。

面对孩子,我们父母最容易本着一种对他的关心,实际实现着对自己的执着。

这个大概是我目前最难以跨越的部分。


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自己,我如何与他人共处,我如何与宇宙共处.

说到底,跟心理学有关的,总绕不开这样三个问题,但在我看来,终归是一个问题。

我才是一切的原点,我是水纹的第一波,能推多大的波纹圈,多密实,都随着时间、地点、人群而不同.

我与他人、宇宙的关系,会反过来影响我对于自己的认知以及接纳的程度,因此,与自我的关系,是人生的原点,也是终点.

在儒家思想里,“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最高级的自我

我想怎样,便怎样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我以后可以在K歌时放声歌唱了,因为,从此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