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义解读与教育教学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7-28

“作者带来符号,读者赋予意义”这句后现代思想家的名言在传播学、文化学、哲学中影响巨大。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那么这句话对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没有能够查找到这句话的原始出处,但是从其思想的逻辑角度讲,这句话应该是后现代哲学----解释学哲学、符号哲学的主张。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符号的传播过程不是一个“原封不动地”进行内容“迁移”的过程,而是一个读者的再解读、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哲学观点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是由学生的理解决定的,而不是老师决定的。

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重新解读了教学内容,再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次对这些内容进行自己的解读,赋予教学内容以“教育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误读、误解、偏差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必要的。正是这种误读,给予了教育内容以新有意义,推进了文化的再创造。

在这一意义上,真正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教育的本真就在于学生对教师传授的文本的“意义赋予”。

因此,教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的“有意义解读”,而这,正是当下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由于一贯的“贯性”,教师们缺少自主地、个性地解读课程文本的意识,学生更是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去“接受”,根据考试的要求去“记忆”,而很少会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意义赋予”。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原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