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与太阳病辨析

 中医畅谈 2021-08-05

编辑整理  十方世界

温病与太阳病辨析 


导读

   伤寒论的讲法有很多,有的老师按照条文依次讲解,有的老师按照方剂进行详细分辨,还有的老师按照证候对比辨别。这些讲法各有特点,都是为了方便我们辨别记忆伤寒条文,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够更加快速清晰的定位病症病机所在。安医生通过方剂、医案、病机辨识、条文对比和师生问答的方式,力求把伤寒论讲通透。让大家过目难忘。

    我们之所以再太阳病章节讲解温病,是因为温病与太阳病有许多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温病和太阳病又迥然各异,误治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在保健养生大行其道的今天,火疗火熏对于此类病的诊治尤其有害。

我们回头来学习一下仲景书中有关温病的概念。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解析: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酷似太阳病的外表,也有发热,全身不舒,甚至也有颈项拘急,头痛眉棱骨痛,咳嗽吐痰,但与太阳病的区别是绝不恶寒,而且口渴。这就明确指出了温病的特点:温病是一类具有严重津液丧失性的疾病。外表看酷似太阳病,发热脉浮,但是它不恶寒,你不能拿他当太阳病治,治错了要出大事的。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胡乱发汗,不但热不退,还会进一步使身体滚烫,仲师明确指出这就是风温。

那么什么是风温呢?“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就具体地指出了风温的特点:身重,汗出,嗜睡,鼻息重,声音嘶哑难出,口渴,不恶寒,发烧,脉寸、关、尺都浮。让你彻底明白,这不是伤寒病,而是另一种叫温病的疾病,千万要仔细辨证,错了就坏事。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在风温病初起,大便不干燥,而口渴丧津状态下,用了泻药的下法,就会使丧冿更重,小便不利,目呆眼直,小便不固,或小便点滴难下,这与温病的下不厌早是有区别的。

在仲师所处的汉朝,人们普遍流行汗、吐、下三法,特别是汗法,常用火疗火熏法,这对虚寒性疾患有一定作用,但对太阳病,特别是对于热病、风温病,那是百害无一益,危害特别严重。在养生保健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疗法又死灰复燃,流行一时,经营者以金钱至上为原则,不管顾客体质如何,一律采用火疗之法,一旦遇到风温患者,若被火者,微者面色发黄,重者可就严重了,会出现惊、恐等精神症状,甚至突然晕倒、口吐白沬、肢体抽搐。

仲师所处的时代物质匮乏,竹简是底层人士最主要的文字载体,笨重粗劣,所以下笔不得不惜字如金。在这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仲师及其门徒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温病及风温的特点,还不厌其烦地论述了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可见他们对温病的重视程度,令我们不禁遐想,仲景除伤寒论之外,应另有阐述温病的专著,只可惜随着时代的播迁,被掩于历史长河中,没有流传下来,甚为遗憾。

学生问:直视的原因是津液不养筋络吗?失溲,是小便也没有了的意思吧?

安师答:失溲有三个含义:一、由于津液丧失严重,而无小便;二、小便不利,艰涩难下,滴沥而下;三、意识丧失,小便不固。

学生问:被火者,微发黄,是不是里面是温病热,外面又被火烤,两阳相遇,津液不够,因而出现了黄色,而不是肝胆病那种黄,是这种意思吗?

安师答:分析正确。

学生问:阴无阳不固,阳无阴不敛。

安师答:可以这样理解。

学生问:现代西医对风温用西药发汗退烧的方法去治疗,不一样会高烧不退吗!我认为这一次的疫情就有这方面的问题。

安师答:的确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