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气郁结

 微信号1830429 2021-08-09
肝气郁结的六种证型,建议收藏!

1、肝气抑郁
症状:胸胁发闷,甚则胀痛,不欲饮食,善太息,面色发青,神情默默,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则胸胁发闷与胀痛;肝气郁则使脾胃不和,故不欲饮食;气郁胸脘,故欲太息以伸其气,气得舒则胀闷减。反映于色,则面青,反映于神,则神情默默,反映于脉则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汤。
方义:方中以柴胡疏肝,白芍平肝,两药相合,以治肝气之郁;枳壳利气下行,郁金、香附解郁以开胸脘之满,茯苓善治结气而利三焦水湿,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功。

2、肝郁挟痰
症状:眩晕,胸痹壅窒,咳痰,嗳逆,舌苔厚腻,舌质或红或淡,脉弦略滑。
证候分析:肝气郁滞,胸痹窒壅。气郁后脾失运化而痰生,痰浊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胃本主降浊,肝木犯胃,胃失和降,是以兼见嗳气或呕逆。若从热化,则苔厚腻而黄;若从寒化,则苔见厚腻白苔,脉弦滑,是肝郁挟痰之明征。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
方药:理郁导痰汤。
加减法:兼热者加竹沥、姜汁、贝母;兼寒者加桂枝、细辛、生姜;肝风头痛加钩藤、菊花;中气虚者加人参。
方义:方中以柴胡、香附、青皮以疏肝理气,以二陈汤和胃化痰。诚如叶天士所说:“痰多必理阳明”,“治痰须健中”。故加白术以健运中州,中州健则运化水湿;加天麻以熄风缓晕,以恰合肝郁痰阻病机。

3、肝郁挟热
症状:胸胁胀满而痛,胃脘痞塞,嗳气,嗳则少宽,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舌质红,苔黄白相兼,脉弦细而数。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易挟热而病。高鼓峰指出:“气不舒则郁而为热。”其胸胁胀满而痛,乃肝郁之证;郁而犯胃,则胃脘痞塞、嗳气,嗳则少宽。挟热则口苦、咽干、心烦;木火上犯则目眩。湿热兼见则苔黄白相兼,脉弦细而数,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法:轻清宣泄。
方药:加味四逆散。
方义:肝郁气滞,有化热化火之别,轻重之异。方中以四逆散疏肝宣通气郁,菊花、桑叶清宣郁热,山栀泄三焦郁火,清胸膈烦热,全方配伍,共奏轻清宣泄之效。

4、肝郁挟寒
症状: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润,脉左关弦迟。
证候分析:肝气郁滞,故胸胁胀痛,气病及血,故右胁痞肿(腹诊可见肿大)。肝不疏泄,故胃呆纳差。舌淡苔白润,说明伤阴之象不显露。脉左关弦迟,左关候肝,弦主肝病,迟主寒凝,结合舌苔分析,可见气郁挟寒之证。
治法:化解肝郁,佐以温通。
方药:加味抑肝散。
方义:本方系王肯堂《证治准绳》方,后人加入了半夏、橘红。方中以钩藤平肝木,治手足拘挛;当归养肝血,川芎疏气血,与柴胡、甘草、钩藤配伍,具有解肝郁而达养血熄风之妙;茯苓、白术消胃中之水饮;橘红、半夏理气化痰。诸药和合,对肝阳不足,疏泄不及所致肝郁挟寒诸症,均有较好效果。

5、肝郁挟食
症状:胸胁胀满疼痛,稍食则胀甚,伴有嗳腐吞酸、噫食臭味、时欲吐,舌苔黄腐,脉弦滑。
证候分析:“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肝郁患者,多见脾胃运化不良,故稍进食即可停滞不化。肝郁气滞,气滞则脾呆,脾呆则不运,是以胸胁满痛,稍食即甚。挟食则嗳腐吞酸,干噫食臭,胃气失于和降,故时欲作吐,苔黄腐为食滞不化之证,脉弦滑为气郁食滞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消食导滞。
方药:柴平汤加味。
方义:柴平汤原载《内经拾遗方论》,用治温疟,一身痛重,寒多热少,脉濡之症。我们根据“疟发少阳”,少阳多郁,湿困脾运,停食而滞的病机,借用本方治疗肝郁挟食之症,亦颇有疗效。方中以小柴胡汤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用楂粬平胃散以消食导滞,对于脾虚不运,湿遏食停,颇切病机。尤其苍术燥湿醒脾,为本方治疗食停的关键,只有气机流通,脾湿得运,则气郁食停之证才得以解除。

6、肝郁挟湿
症状:胁肋胀满,四肢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渴,时呕恶,腹肿面黄,舌苔白腻,脉濡。
证候分析:肝在一身之里,气郁之后,则使脾运不化,湿从内生。因为气郁,故胁肋胀满;由于湿阻,则四肢沉重,口腻不渴。脾虚则腹肿面黄,食欲不振;胃失和降,则时时泛恶。
治法:疏肝理脾,理气化湿。
方药:加减外台茯苓饮。
方义:外台茯苓饮原载《金匮要略》,临床上经过加减变化,用治肝郁挟湿之证。方中以参、茯、术健脾化湿,归芍养血调肝,木瓜味酸敛肝之阴,柴胡疏利肝气。此方补中有疏,敛中有泄,尤以柴胡用量较轻,以升发阳气,从而能使郁解湿除。
#健康明星计划#
本内容仅为用药科普常识,不能作为自行用药参考,用药需先辩证,不建议自己盲目试药,体质不同,用药也大不相同,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