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然养生荐读转自刘余莉 “修道之谓教”,教育的过程就是要使人从习性回归本性的过程。人的习性很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七情五欲。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惧、爱、恶、欲,被称为七情,这些情绪还没有发出来的那个状态,被称为“中”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人的本性的状态。本性是清净无染的,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就称为“性”。那什么是“和”呢?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绪都发出来了,但是没有过度,都符合一定的节度,符合礼的要求,这个状态就被称为“和”的状态。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对于一般人而言,要达到中的状态很难,因为体会不到这种清净无染的状态,体会不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中国古人教我们“退而求其次”,求“和”的状态,那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情绪都发出来了,但是都不过分,都能够符合礼的节度,做到“欲而不贪”。这个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就是达到和。 在古人那里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对什么事情可以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也都有一定的要求。人事物都可以去喜欢,也可以享受,但是不要去贪着,不要想去控制,要达到一种比较适度的、有节制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叫“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尚书》中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个“荒”就是荒淫无度、太过分的意思。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游猎,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饮酒甚至酗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极尽奢侈之事。墙上还雕刻着花纹,雕梁画栋,这些都是太过分了。以上有一种情况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这就提醒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有节度。所以古人他知道人的欲望一旦被引发出来,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所以他才设置了礼,来节度人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这个也说明,我们中国古人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智慧。 《大学》中也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当我们心里喜欢这个、讨厌那个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心之正”,心已经不正了。为什么?因为“天命之谓性”,而天性、本性具有平等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人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结果才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是因,和睦相处是果。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就喜欢、看到那个就厌恶,看到这个就满意、看到那个就不满意,心已经不得其正了。“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一个人在愤怒之下,说出来的话一定是过分的,甚至很伤人,这个时候心也失去了它本来的中正。《大学》《中庸》的目的都是让人从习性回归到本性,按着道来修养自己,最后使自己体悟、找回天命之性。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如道路。人的行为方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够离开“道”。如果须臾之间离开它,都会招致不幸,甚至灾难,所以这个“道”是不可须臾离开的。如果能够须臾离开的那个东西就不是道了。这也是说明,天命之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人没有去体会它的存在。如果人的心太杂染、太浮躁,就体会不到天命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