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华天工·三衢民间百件” | 火熜:老祖宗的取暖宝贝

 风行阁影像 2021-08-11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8-11-29 11:34

火熜:老祖宗的取暖宝贝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周洋

  天气渐渐冷起来,不由得就想打开热空调、电热毯、暖风机、小太阳取暖。想想祖宗们用的取暖设备可都是不插电的,白天有火熜陪着,晚上有汤婆子捂着,竟然有点羡慕。

市民徐晓华用家里的火熜改装成了一个多肉花篮。

  火熜也有火囱、火冲等写法,在别处又叫火笼、火篮、烘篮,结构大同小异,外部用竹篾编织成花篮状笼框,内部为陶泥烧制的盆状容器,使用时在容器里添加炭火。再配上弯弯的柄,有的还有铁丝编织的盖子。

  别小看这个乡土味浓厚的家伙,它的历史追溯到千年以前,许多诗歌里都记载了它,如梁朝萧正德《咏竹火笼》、沈约的《咏竹火笼》,其中,北朝时期谢緿的《咏竹火笼诗》最为有名。诗里写道:“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修且绿。暂承君玉指,请谢阳春旭。”从中能够看出,一千多年前火熜的结构、用法和今天相差无异。

  如今城市里火熜的踪影比较少见,但在相对偏远的乡村,特别是老年群体中,火熜依旧流行着,有的甚至人手一只。是啊,出门可以烘手,坐着可以暖脚,提着也方便,对于老人来说尤为实在,因此老屋下提着火熜的老人也是一幅乡愁味浓重的画面。

风箱:拉不断的时代记忆

  马科平

  从前,风箱安卧在各家各户的灶台边。在每个清晨、中午或傍晚的村头巷尾,总能发出“吧嗒吧嗒”清脆悠扬的声音,和着鸡鸣狗叫、孩童笑闹的喧哗,成为一首极其动听的乡村交响曲。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在灶房忙碌。灶房简陋窄小,灶台上端坐两口黑铁锅,灶膛前垛满干枯的柴禾。

从前的灶台边,总摆有一台风箱。 资料图片

  拉风箱也有一定讲究,刚生火时,风不能大,大了容易将火吹灭,只需轻轻拉动即可。等灶膛里的引火柴草充分燃烧,再放进柴禾,就可以用力拉了,如烧的是树枝,则需要更大的风力。拉风箱用的是巧劲,长拉短放、快拉慢推才能持之以恒而不吃力。

  看似简单的拉风箱,其实是件苦差事。夏天屋里闷热难耐,一动就淌汗,灶房成了蒸笼,母亲总是汗流浃背。阴雨天,更是遭罪,柴禾潮湿,难以点燃,光冒烟不起火……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但故乡袅袅的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每当吃饭时,眼前总会出现母亲拉风箱做饭、汗流浃背的形象。这,永远让我心怀敬意和感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