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学文研】“关学”培养出的陕西“关中三李”、“关中四君子”为何婉拒康熙

 CHAWEIRENSHENG 2021-08-12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的“横渠四句”很好的诠释了儒学重要学派“关学”的思想主旨。

“关学”也成为了与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的宋代儒学主流。

张载

宋亡之后,蒙古人不重儒家,儒学式微难以登堂入室,“关学”发展缓慢,所幸有杨恭懿父子三代极力维护传承,“关学”终未失忆失语。

明代以“理学”开国,却又形成了“理学”向“心学”的转变。“阳明学”一枝独秀,王阳明更是以“孟子”自居,将朱熹看作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墨子,“心学”和“理学”彻底划清了界限、分道扬镳。

王阳明

而“关学”的再次振兴得益于两位大儒,一位是“泾野先生”高陵人吕柟 (nan音“南”)。他是“理学”的推崇者与维护者,在"阳明学"大行其道之时没有像其他儒士那样倒向“心学”,而是在思想学术上极力与百年“阳明学”抗衡,辞官讲学盛赞张载、朱子思想。

朱熹

另一位大儒就是创办“关中书院”的冯从吾,人称“关西夫子”。他在学术思想上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融合,存精华去糟粕,属于集大成者。

“关学”在明中期的再次兴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思想家、哲学家,其中的佼佼者有“关中三李”和“关中四君子”。

“关中三李”:李颙、李柏、李因笃

李颙,号二曲,周至(盩厔)人,人称“二曲先生”。《正字通》:“盩”,山曲;“厔”,水曲。这便是“二曲”的来历。

二曲先生在学术上继承了明代“关学”的兼采之长,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主张各取所长,注重实学,反对空谈。

顾炎武曾两次与其探讨学术,可见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他与顾炎武也算是意气相投,俩人同是对清初政府的笼络立辞不就。

李柏,是眉县人,号太白山人,眉县是横渠先生张载的故乡,算是“关学”的发源地了。所以李柏自幼便受到了“关学”思想的熏陶。

同样也是因为不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而拒绝入仕为官,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以德德天下,即以民为重”,而当局统治者的做法确实难以入其法眼。

李因笃,富平人,家族世代为商,以贩盐为生。父亲是关中大儒冯从吾的弟子,三岁丧父后便跟随这祖父读书,潜心治经史诗文,绝意科举仕进。

清初,顾炎武因文字狱牵连入狱,李因笃极力营救,所以私交也是甚好。随后邀请李二曲、李柏、傅青主、王宏撰、顾炎武来富平讲学,参与辩析学术理论,这场学术活动成了关学大兴的盛会,震动关中,影响范围远及京都和江南学术界。

李因笃

关中四君子:李颙、李因笃、王宏撰、孙枝蔚

明末,南京兵部侍郎王之良祖籍在华阴,他的第五子叫王宏撰,聪明好学、文笔不凡。王之良病故后,王家遭到了抢劫,已经小有成就的王宏撰便回到家乡华阴,在华山云台观讲学,治学有方,与关中鸿儒来往颇密,关中三李经常与其交流学术思想,顾炎武寓居华阴时也曾有过拜访,赞其勤学不倦。

王宏撰

三原人孙枝蔚也是盐商出身,身材魁梧,喜好兵事,常在扬州一带经商,这时候的孙枝蔚哪有读书人的样子。

在经商致富后,一日突然彻悟“大丈夫当读千万卷书,为国效力,我为何得龉龊之财学富家“。遂弃商从文。

孙枝蔚读书异常有天分,刻苦之下竟后来者居上。年近60时,才致仕,但因文写字不好看,康熙皇帝比较反感,仅仅给了个中书舍人之职。

孙枝蔚最出名的是他的诗,也是以诗闻名,自命水平在杜甫、韩愈、陆游、苏轼之间。

孙枝蔚

结语

从北宋到清末,”关学“延续了800多年,清初以后因政治的需要。关学已经严重脱离实际,成为不少学子政治上位的手段。在空谈背景之下依然在坚守的学者们,我们完全可以以大儒称之,正如文中所述的”关中三李“、王宏撰那样的鸿儒,只做学问传播思想,坚决不致仕。

“关学”经过了明代兴盛之后再次沉寂了下来,但却并没有湮灭。清末的刘古愚,民国的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包括娃娃主席在内都是不同时期”关学“的再传者。

如今,陕西的教育强省地位不得不说也是和”关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位看官您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