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了肝炎就难免肝硬化?并早晚会发展为肝癌?这是真的吗?如何有效监测呢?

 王芳军教授医家 2021-08-19

多年肝炎,演变为肝硬化了吗?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有中国第一病之称。肝炎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肝硬化,最后可能演变为肝癌。有一种说法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一步步发展,是中国人的恐怖三部曲”,因此,就有人将肝炎当做一种“无声的疫情”,可以杀人于无形。

因此,肝炎患者最担心的是,自己已经有多年的肝炎病史了,会不会已经转变成了肝硬化?会不会甚至发展到了第三步,即已经向肝癌演变?

人称恐怖三部曲

其实,肝癌在我国很普遍,但并不是一定就会走向第二步、第三步。即便走到那一步,也很难说需要多少年。国外曾经有人(听说国内也有了)为了防止发生乳腺癌、卵巢癌,就自己提前把乳腺、卵巢切了!切了乳腺、卵巢,人的身体只是有些不完整,对生命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但要是把肝也切了,可就真的要了命了!

肝炎病毒对肝的侵害很普遍

那么,如何预防或监控自己的肝炎有没有演变到第二、第三步呢?可以说,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定期体检,“做个B超看看”!CTMRI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检查手段,它们各具有许多不同的检查序列和分析手段,对回答上述问题可以提供“有底气”的依据。

肝硬化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如何?

正常的肝脏在B超图像上表现为边缘光整,内部呈均匀分布的细小点状低回声。如果B超发现肝脏的体积呈不对称性缩小,边缘呈波浪状或锯齿状改变,内部回声弥漫性增强、增粗,呈结节状,那就是肝硬化的表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表现,是因为肝实质受到了慢性广泛损害,导致了肝细胞变性坏死,并在此基础上再生形成“假小叶”;同时,肝细胞外的胶原纤维组织却不断增生,从而发生肝纤维化,并逐渐演变成肝硬化。正是这些病理改变导致了肝脏的外形变化和内部质地的不均匀。

肝硬化的模型图
CT和MRI对肝硬化的诊断也很敏感,其表现和B超表现类似,也可见到肝脏外形变得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锯齿状,肝实质密度或质地不均匀。
到了肝硬化的后期,除了前述改变外,也常见门静脉高压的其他肝外表现。此时,很容易发现门静脉增粗,食道、胃底静脉扩张,甚至呈团块状迂曲;脾脏常会明显增大,甚至成为“巨脾”,其体积可达正常的数十倍;同时可见到腹水的表现。

关于肝硬化的影像表现,我也写过一首顺口溜“肝硬缩小不一般,尾叶反大肝裂宽,不均结节波浪缘,巨脾腹水静脉团。

肝硬化的CT表现

总之,肝炎是否发展为肝硬化,通过B超、CT或MRI检查,就可得到清晰的结论。

肝内病灶真的是肝癌吗?

如前所述,肝癌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最终结果。因此,肝硬化患者可能比肝炎患者更为担心,因为觉得自己的病情已经走到了“第二步”,离“第三步”更近了!

被切下来的肝癌标本照片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肝炎患者都一定会走到这“第三步”,所以,遑遑不可终日既不必要,也没有用处。比较可取的态度,还是坚持定期体检,特别是以B超为代表的影像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再进行相应的治疗处理。

要回答“肝内病灶真的是肝癌吗?”这个问题,影像学检查可说是“职责所在”,不但可以很好地进行“定位诊断”和“定量诊断”,在“定性诊断”方面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比较而言,其他的检查方法却常常力所不及。举例来说,病理活检在“定性诊断”方面虽然最权威,但如果没有影像学指引,可能根本就取不到合适的标本,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从而延误治疗;而在“定位诊断”和“定量诊断”方面,病理活检就更不及影像学检查了。目前,唯一能够仅凭影像学检查就能“确诊”并受到普遍认可的肿瘤就是肝癌,而其它肿瘤的最终确诊还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来作出,否则就没有那么“权威”。

为什么影像学检查在肝癌的诊断方面能有这么好的成绩呢?这是因为肝癌与肝硬化的“假小叶”、再生结节以及其他肝脏病变在影像学上都有各自的特征,可以比较明确地加以区分。

桔红圈内就是大肝癌病灶

对于肝癌的影像学表现,我也曾拟过一首顺口溜:“原发肝癌多形态,结节弥漫或巨块,血供丰富增强快,常见门脉癌栓在。”如果看到这样的影像表现,肝癌的诊断基本上就错不了了!

还有什么好建议吗?

最后,还有要奉劝各位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不要继续认为医生让你做个检查,就是在“创收”。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继续认死理,拚命反对新的影像学检查,只肯接受传统的摸脉、看舌苔,“养为患”形成了大肝癌,治疗起来可就吃力了,最后想靠吃“后悔药”肯定是吃不好的,还是要麻烦医生进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才有可能逆转病情呢!

文内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搜索,向原作者致意!

本文根据以下两本科普书籍的相关内容整合修改而成

巧用光和影,病魔难遁形

影像让“看病”变得如此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