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后斜阳说九嶷——舜帝葬地探秘

 探秘桂北 2021-08-25

雨后皇华岭的山色显得更加苍黑,雨后的皇华岭白雾如丝,从山谷中升起,在山风的吹动下慢慢地飘逸。形成一道美丽的山雾风光。为有小庐山之称的皇华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时:在全州新的二妃后面的山坡上,能一睹在地称黄,全州村委的老者称为华岭就是舜帝重安葬之地的“九嶷山”!舜帝南巡,洞庭湖湘江而上,苍梧乘轿登上了都庞山上的一座山峰,山上烟波浩渺,群峰嶂,叠叠层峦。都庞岭风景秀。到是潺潺流水,鸟语花香,丰富的水源

   形成了白水瀑布,万山脱颖而出,清灵圣洁泉水形成了巨大的水倾泻直下,飞瀑凌空,撞击在岩石上,水花四溅,如烟如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五彩缤纷的彩虹,点缀在那崇山峻岭之中,极为壮观!庞岭与越城山相呼,在皇华岭往下看:湘江往东奔流而去,极为壮观。往东看湘大地收眼底。往西看群山起伏,像。舜帝此景此情流忘返。想自己百年之后安葬于此。舜帝南巡。使当时苍梧之野成为与中原信息交往的主要通道。左右险要唯湘江沿岸。秦代的驰道;汉代峤道;秦、汉、晋、隋、唐代等南征的兵马都沿湘江南征。就是现在的湘江上通过。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载有组织的南北往活动。舜帝二十以孝名,三十而尧举之,五十摄行天子事、五十八尧崩,舜六十一而践帝位三十九年。传位于禹为摄政帝。自已不顾年迈,就升道南巡狩。因积劳成疾年事已高的舜帝,终于病逝于苍梧之野(现在的全州县境内。葬于都庞大岭之中。《史记·五帝本记》有记截,公元前2255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苍梧之野。在夏、商年间舜帝的葬地叫舜陵。秦始皇统一华夏大地之后,推行郡县制、将舜陵所在地置为零陵县。目的就是纪念一代明君舜帝。公元前111年又置零陵郡,郡、县的治所在同一个地方(在现在全州县的凤凰镇内),新朝王莽时代将零陵郡改为九嶷郡。皇华岭是否是远古时代的九嶷山?舜帝是否葬在九嶷山中?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可以佐证舜帝所葬之地

其一、一代明君朔江而上、教化苍梧之民

《史记·五帝本记虞舜者传》舜耕历山,渔雷泽、作器于寿丘。注释:舜帝在历山耕种过田,在雷泽打过魚,在黄河岸边制造过陶器。据史记载:舜帝不仅通耕田,而且在中国古代的制陶工作中反复试验,精益求精,终于掌握了先进的制陶技术改变了制陶工艺。舜帝晚年听说岭南人(也叫百越人)他们还过着原始部落生活,不懂用牛耕种,不懂制陶中原文化(当时叫龙文化)和医药技术。所以舜帝南巡到岭南,为传播当时的先进农耕技术、制陶工艺和中原文化及医药技术。当时舜帝带领几个仆人从都城蒲坂出发,过黄河、渡淮河,从汉江南行,过长江、到洞庭湖沿湘乘舟而上,因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马匹和船只,因舜帝年以百岁,不宜骑马,只好乘舟朔江而上。从三皇五帝到满清皇朝的数千的历史长河中,所有的官吏,军队、商人、民间往来要想进入岭南,唯一途径是湘江,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沟通了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建造了世界奇迹“灵渠”使湘江成为了广西进入中原,中原进入广西的唯一通道。舜帝来到苍梧之野(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境内置“言官”以“明通四方耳”因舜帝是一代明君。他以德服人,他的言行举止,消除当地居民的敌对情绪,深受岭南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他走村串户,教化百姓。当时的岭南地域的人们不懂农耕,制陶和中原文化及医疗技术,舜帝教人们学习织麻制衣。农耕、制陶、医疗技术,改变了当时,岭南人不懂农耕、医药技术和制陶技术,懂得了中原文化和中原礼仪。改变了当地人们生活上的陋习和穿兽皮住窑洞的环境。使当时岭南农耕、制陶,织布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了一个新的开端。舜帝为了让当地人相信舜帝的爱民之心,舜帝决定留在苍梧境内,为了表明心志,为自已烧制了一付瓦棺,死后就葬在苍梧之丘的都庞山中。由于舜帝年事已高,终年积劳成疾。崩于全州境内安葬于都庞山中的一座山上。为了纪念舜帝,将舜帝长眠的都庞岭一座山改为皇华岭。因舜帝名叫重华,又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后人所以命名皇华岭。这就是告诉人们舜重华安葬在皇华岭。这是皇华岭名字的来源。

其二:《海内南经》记载、舜帝安葬之地

这就是皇华岭,形状像一头犀牛,全身苍黑,一只独角(插图 蒋雪峰

在《海内南经》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之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注释成白话文的意兕是古代犀牛的兽名:犀牛形状的山脉在舜帝陵的东面,舜帝葬在湘江之南舜帝葬地形状像一头犀牛,长着一只独角。全身苍黑。舜帝就葬形状像犀牛的大山之中。只要你站在二妃庙后面的山坡上,一眼望去整座皇华就像一头犀牛,犀牛的身体、脖子,全身苍黑、特别那一独角极为显眼。与《海南经》记的一模一样。其形状与真正的犀牛相似,这不是偶然巧合。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存在!从整座山体看来,像一头雄伟壮大的犀牛拱护着全州县境内的皇华钟子岭。在卷十八《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长沙零陵界中”。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南方有一大片荒山叫苍梧之丘,山下有叫大渊的地方,叫苍梧之渊、渊中有座大山,叫九嶷山,舜帝就安葬在这座山中。九嶷山是长沙郡管辖的零陵县内。(当时零陵县属长沙郡管辖)从现在看, 皇华岭山下就有一处叫大渊的地名。名称叫到迄今。所以说舜帝就葬在全州辖区的大渊之上的皇华岭之中。相传舜帝葬在皇华岭的西边或南边。传说中三有个地方:一个永岁镇大岗村委的大岗村后的皇华岭中;二、永岁镇大源屋后面的皇华岭上;三、是全州镇大贵村委的皇华岭中。安葬时用的是瓦棺。实现了舜帝死后葬在苍梧的遗志

其三、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写的、踏歌人望九嶷峰的诗句

汤显祖(1550─1616年),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直言!34岁中进士。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到广东徐闻县任典史。汤显祖乘船朔湘江而上,在赴任途中经过清湘县时(明代现在的全州县叫清源县)。在庙头会客后在船上,写下了《岭外送客》一诗:诗曰:南行三十六滩泷,依旧龙门得化龙。别有清湘起愁色,踏歌人望九嶷峰。前两句写的是他所经过湘江的风景和感受,第三句、是汤显祖看到清湘县管辖之地的心情;第四句是看到九嶷峰的喜悦心态。如要证实这一点,只要到了庙头镇的地段就能看到现在的皇华岭。这就说明了明代人就认定皇华岭就是远古时代的“九嶷山”。不然汤显祖在庙头地界,怎么能写出《别有清湘起愁色,踏歌人望九嶷峰的诗句呢?

舜帝南巡时,岭南地域的人员较少,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的零陵郡:户、二万一千九十二户,人口一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八人。在西汉二千余年前的舜帝南巡时的户籍人口更少,当时的岭南人都是依山傍水而居。上山可打猎、下水可捕鱼。当时的岭南人均住在湘江沿岸。湘江沿岸以外的地方,是没有人家定住的。如白宝乡的地域到宋末明初才有大批人员定住。按当时的情况看来,舜帝只能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活动。而当时有户籍人口的地方就在湘江沿岸。舜帝不可能到荒无人烟的地方活动。死后更不可能葬在远离舜帝活动的、几十公里外的地方。舜帝的安葬之地。最大的可能性在湘江沿岸,皇华岭的西边,即永岁镇管辖的皇华岭地段!再从当时的交通情况看:湘江是中原进入广西的唯一通道。没有一个帝王将相翻山越岭进入全州境内的。舜帝年过百岁,从一个百岁老人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方面看,主要靠以船代步。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湘江沿岸,死后用瓦棺安葬在湘江沿岸的山上,是实现他永远留在苍梧的遗愿!是有史可寻的。

作者 蒋作艮

2021年8月25日

桂北全州县这里隐藏着一个迷人的峡谷,让我们看看有多美!

李明瑞率红七军过桂北全州,最爱讲的三句话你知道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