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 || 沉默的大多数

 北堂陌人 2021-08-29

沉默是一种文化而不是怯懦

📪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苍莽青山

                           图丨北堂文学舍  底图丨网络

人不能永远当小孩,但可以保持沉默。

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

王小波的作品总是以一种波澜不惊的口吻吞吐出鞭辟入里的文字,令人顶礼膜拜,后背发凉。《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优秀的杂文就像生活的智者,在冷静的叙述中提升你精神的品质。

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看到“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标题,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对沉默之人怯懦的嘲讽。然而王小波告诉我们沉默是一种生活态度,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至于沉默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

联系王小波成长的背景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说信不过话语圈。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状况突发变故,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反分子”。58年大跃进,66年文化大革命,都发生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

所以在他看来,话语圈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他怀疑一切的话语圈并表示如果他是错的那么他会感到无限的幸福。他这种绝望到尽头还保留美好愿景的态度令我着迷。

沉默和话语是两种文化。

因为话语即权力,所以不少人挖空心思打进话语圈,争夺“话语权”。这样子与选择沉默的人相比他们似乎就高人一等。但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按照它的规矩来活,那样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贫乏症:话语是有穷尽的,也是无穷夸张的。话语要以事实为准,事实上,人要饿死的时候,谎言堆积成山。

王小波认为使用话语权的时候有“交税”的强迫症,并举了《红楼梦》中两个大姑娘在大观园联句,冒出了颂圣的语句的例子。“交税”的意思很好理解,现实中你赚了钱自然要交税,联系到话语权上来,你说了话那自然也要“言不由衷”。王小波有语言上的洁癖,所以就放起了这种话语权。

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要么没有能力说话,要么不方便说话,要么干脆就厌恶话语的世界。

但是沉默不代表不思考。

王小波反复告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可以过滤话语,即使沉默,有了思考也就有了自己的智慧。大多数人无法掌握话语权,那就要学会在沉默中思考。

《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个世界: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而沉默,不懂的人总爱夸夸其谈。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一说到思想,境界等,我们就一声不吭;在这个世界里与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在这个世界里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不讨论绝对的对错,沉默的人不爱争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会有分歧,分歧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提出的观点的不同意。在这个时候我不会选择争辩,那是话语的范畴,冷静的思索往往更有价值。

当两个属于话语文化的人争论,讲话的人只要有身份地位作为保证,那话语就会成真。

其实如果争辩的双方都是沉默的智者,那也不会有人拒绝。哦,就可以把那个“争”字拿掉了。

《铁皮鼓》中的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荒诞,最后成了一个侏儒。

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然办不到,但是可以保持沉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