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42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10)

 同人王皓宇 2021-12-24

人体产生的“余热”主要通过皮肤毛孔开合发散到环境中去。当风寒收缩关闭毛孔时,人体的散热机能就会被削弱。通常,体格比较健壮和比较大的人体内很容易积蓄内热。按照热升冷降的原则,内热很容易积蓄到肺部。肺的结构是由一个个肺泡构成,过热很容易损伤肺泡。肺泡是人体获得氧气的组织,肺泡受损,则身体就会缺氧。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而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黄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升级版,即病人得了麻黄汤的机制后,风寒闭表的机制还没有解决,内热越来越严重。大青龙汤加大了麻黄的量,主要是为了加强散热。增加的石膏主要是清肺热和滋润肺。由于内热会消耗人体的津液,增加了炙甘草和大枣的量主要是补充身体的津液。生姜的发散作用可以帮助肠胃吸收津液,有助于津液进入血液循环。
大青龙汤一边打开毛孔散热,一边用石膏清内热所以身体虚的人不能用。所谓身体的虚的人,指的是脏腑质量差和津血不足的人,这些体质的人产生的基础热量小。人体依靠血液的流动捕获氧气产生热量,依靠脏腑的运动净化、产生血液。人体靠热量维持生命并推动气血运行。大青龙汤使用前提必须是内热积蓄到肺部很严重,而且仲景特别强调取微似汗。如果服用过多,古代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就用炒熟的面粉用来堵塞毛孔,防止出汗过多,人体热量和津血流失。而且用药一定要谨慎,如果病好了、出汗了,就不能再服用。服用多了就会导致身体的热量和津血流失,出现怕风,烦躁和失眠。(点击链接查看第103篇大青龙汤方)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所谓的少阴证,是指心肾的“出力不足”,心脏和肾脏是人体运行血液的主要脏器,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肾脏通过净化血液来提高血液质量和血液的含氧量。人体的少阴属于“体内”系统,少阴相当于体内的指挥系统和供应系统,通过心肾的运行支持体表的血液运行。
一般说来,风寒侵袭皮肤会造成脉浮紧。但身体湿热比较重的人,平时皮肤中湿热比较多的人很容易变成脉浮缓,因为身体平时积蓄的湿热对寒邪有“平衡作用”。疼一般是寒邪收缩经脉引起,“身不疼”反应了身体寒邪不严重,身体重反应了湿气附着在肌肉当中。如果排除心肾运血无力造成的可能性,大青龙汤可以通过宣发解表,可以很好的祛除皮肤和肺中的湿热,并且有润肺的作用(身体平时湿热的人肺容易热)。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大青龙汤后面紧接着是小青龙汤,两个汤方的机理是相反的。这是一种对仗的修辞方法,所谓对仗”,就是将意思相反的两种句型放在一起,以示差别,防止混淆,另外给人印象深刻。这是在东汉时期广泛使用的一种书写和修辞方法,在曹植的文章中,经常广泛的使用这种方法。
通常说来,得小青龙汤症状的人一般是身体比较虚寒容易积水的人。人体的皮肤和肺除了承担散热的作用外,还有呼吸的作用。风寒作用在人体皮肤上,会导致人体血流速度变慢,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就会减少。氧燃烧不足,人体会体现出向“寒化”发展的方向。人体的皮肤的水液是通过肠胃来分配的,当人体皮肤的水流遇寒变冷时,肠胃就会积水。肠胃的水不能正常向下流,就会出现“呕”。发热反应了风寒收缩毛孔导致的散热不足而发热。咳嗽实际上是人体皮肤散热“卸压”不足导致的内热积攒在体内从咽喉寻找出口的表现。出现的口渴、腹泻、噎、小便不利、小腹满、喘,实际上都是身体水循环失常的表现。

组方中的麻黄、桂枝、芍药和炙甘草的组合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组合,其作用是解表散热,卸压。半夏的作用是降逆,肠胃积水很容易生痰,半夏有降逆化痰的作用。干姜用来温暖肠胃,加强肠胃运化和吸收水的能力。细辛的味道是麻麻的,和花椒类似,“麻”的味道都有“散”的作用。细辛的味道比花椒的“麻味”更靠里,可以散除“郁结”在体内的气。五味子和细辛是一对组合,细辛味道麻辣而“散”,五味子酸而“内收”。如同桂枝和芍药、麻黄和杏仁的组合,阴阳既济是仲景一贯的用药思路。(点击链接,查看第102篇小青龙汤)
口渴反应了上焦水分不足,用天花粉来补充津液。“噎”反应了肠胃中的水不往下流,通过加附子温肾加强水循环来实现水向下流。如果水积在小肚子,可以加茯苓通利三焦来利水。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条实际上是对第40条的归纳的强调。在《伤寒论》中,仲景经常使用这样的表述方法,以示强调。文中的“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渴反应了身体热了起来,胃中的积水开始向下流动了。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风寒闭表对应的麻黄汤,反应的身体内热不能散出去,所以脉象通常示浮紧和数。脉浮弱,反应了皮肤表面的津血流通不足和不好,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和生姜的组合实际上是补充皮肤表面的津血,来加强皮肤表面的循环的。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炙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人体的皮肤是人体散热的“终端”,太阳病发热的现象很容易诱导“庸医”用清热的方法。清热的方法会导致人体的津液损伤从体表向体内回收,更会加重太阳病。皮肤通过散热来实现身体的“卸压”,当体内的压力不能正常通过皮肤卸压,就会出现上喘。这种情况下,应该继续用桂枝汤来解表。杏仁有润肺降逆的作用,厚朴有宽肠降逆下气的作用。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如上所述,太阳病发热的现象很容易诱导“庸医”用清热的方法。清热的方法会导致人体的津液损伤从体表向体内回收,更容易加重太阳病。所以称之为逆。要解决表证,需要继续用桂枝汤调动人体的津液疏布到皮肤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