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皎好秋夜百虫低唱,亘古长存的那些秋籁声(鸣虫)

 其实我不乖4dkr 2021-09-05

古人有听虫鸣而饲养昆虫的习俗,据有关文字记载始于唐代。当时,首先被饲养的昆虫是蟋蟀,《开元天宝遗事》说:“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子,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同时,也开始养蝉听鸣,《清异录》说:“唐世京城游手夏月采蝉货之,唱曰'只卖青林乐。’妇妾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谓之'仙虫社’”。

两宋至元、明、清三朝,玩赏鸣虫之风经久不衰,在罗愿的《尔雅翼》中,专门说到宋人畜养纺织娘的情景:“莎鸡振羽作声……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梭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今小儿夜亦养之听其声。”所谓“莎鸡”“梭鸡”“络纬”“络丝娘”,就是蝈蝈,南方人称“叫哥哥”。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蝈蝈就被饲养了。《诗经》上说:“螡斯衍庆”,意思是它能为人们带来益好,至今,民间仍有“饲养此虫可以为小儿压惊”的说法,因此,它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蝈蝈体长约五厘米,绿色;触角细长,黄褐色;腹部膨大,腹面色较淡;翅短,绿色,不能全部遮盖腹部。夏秋间栖息在草丛及矮林、瓜棚豆架之中。

以蝈蝈成长的早晚和它的体色,古时民间分成多个品类。最早在端午节后出现的称为“花蝈”,鸣声低,如“戚戚戚戚”;立秋后十天出现的称“早蝈”,体健可越冬;野生捕获体呈绿色的称“绿蝈”;人工孵育的因为少见阳光,体色细嫩翠绿富有光泽,称“翠蝈”;颜色带深紫红如铁般的称“铁蝈”。

明人袁宏道在《畜促织》一文中,说到了饲养和聆听蟋蟀、蝈蝈、金钟儿的乐趣,他说蝈蝈的“音声与促织(蟋蟀)相似,而清越过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龚斌在《中国人的休闲》一书中说:“听蝈蝈最好是在有月亮的夜晚……养在笼中,挂在屋里,静听之际,想象农田里瓜地菜园,于是依稀觉得有点田园趣味了”。

皎好秋夜,百虫低唱,其中就有蟋蟀美妙的弹奏。那悦耳的鸣声,常令人驻足细听,而蟋蟀相斗时紧张激烈的搏杀场面,更令人久久难忘。蟋蟀,也称蛐蛐,古人以为它和妇女的生产劳动有关,又名促织。它能发声,是因为它上下两翅能以一定频率振动;善于搏斗,则是因为有着宽阔坚实的钳齿。古人竞相捕捉,并以笼罐豢养,这种以戏蟋蟀为乐的习俗,早在唐天宝年就已形成了。

描绘儿童斗蟋蟀的画作

唐朝时,笼养蟋蟀的风俗已经在民间形成。唐明皇后期生活奢靡,耽于享乐,风流成性,后宫佳丽众多,采用荒唐的手段选择宠幸的嫔妃。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载:“开元末,明皇每至春时,旦暮宴于宫中,使嫔妃辈争插艳花。帝亲捉粉蝶放之,随蝶所止幸之。后因杨妃宠,遂不复此戏也。”不过,这些佳丽中的绝大多数恐怕终生难睹圣颜。《阿房宫赋》中也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描写。这些花容月貎,娇姿艳质,而不幸落入宫中的女子,怎能不寂寞幽怨?孤寂无聊中,除了“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外,又怎么度过这凄凉难耐而又漫长无比的秋夜呢?唐杜牧《秋夕》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就写出了那些宫女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

捕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在每年的立秋后至白露前。内行者只要听见它的鸣叫声便可断其优劣,好蟋蟀鸣声苍劲刚烈,且只在夜深时鸣数声即罢。上品蟋蟀常产于老城墙、古坟地,捕时须注意不要为蛇蝎所伤。凡饮过白露水的蟋蟀声音短促,色泽浅淡泛明,斗时体力不能持久,所以白露后一般不再捕捉。

饲养鸣虫,都讲究好的盛器。唐代的蟋蟀笼工艺精湛,特别是皇宫所用的金丝笼,小巧玲珑,形状有圆有方有椭圆。民间所用,多用竹、木、用手工编制和雕制。除笼之外,还有瓷、陶、瓦罐和盆,亦用于养、斗蟋蟀。明代宣德年间的澄泥盆,有的上面还嵌着珠宝钻翠,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此外,以葫芦制成的盛品,在古时亦十分流行,行话叫“入葫听叫”。立秋到冬至以前,用葫芦盛了鸣虫,揣在怀里,走到哪儿听到哪儿。清代咸丰年间,有个养、制葫芦的河北三河人,别号“三河刘”,把鸣虫放进他制的葫芦里,有一种难得的共鸣之声,“亮、宽、响”,真乃是别有一番情趣!

明代宣德年间的澄泥盆(苏州博物馆藏)  

如今,我年岁渐长,居住在城市里,远离了故乡,也远离了蟋蟀优美动人的鸣声。但从前捕捉蟋蟀的记忆,却总会在天高云淡的秋天,在蟋蟀“唧唧吱”鸣叫之中被激活,时不时入梦来,让我想起儿时的童真童趣,想起后关街大杂院里的民居生活,乡愁就如那渺远的虫鸣,远远飘来。

那时,每到秋季,家乡龙山公园里的土窑里,偏僻的小土岗上,有许多蟋蟀成了我们的宠物。领头捉蟋蟀的孩子王对蟋蟀栖息地十分清楚,什么老土岗、荒草野岭、土窑废墟,总之是人们不常去的地方才有好蟋蟀。穴居于草土之地的蟋蟀,体质虚弱,善鸣叫,品质低下。而不好走的地方,如野坟、废墟、土窑里的蟋蟀鸣叫声高昂洪亮,间隔时间较长,有时偶尔叫几声,能透出一种王者的气势和威严。从捕捉地点来分,草里的蟋蟀身子软,砖石间的蟋蟀身体刚,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和向阳坡地的蟋蟀脾气暴劣。白天,捕捉蟋蟀时得蹑手蹑脚,不然的话,它听见动静就不鸣叫了,这时要屏息静气,蹲下身子耐心地等,等蟋蟀再叫了,慢慢靠近找洞眼儿。找到了蟋蟀巢穴的洞眼,就往里灌水,蟋蟀会惊逃出来。

把捕捉来的蟋蟀养在废弃的坛坛罐罐里,或者烧水的砂壶里,里面装入麦粒、黄土并夯实,洒上一点水,待麦粒发芽后,它会去吃,然后吃饱之时叫上那么一阵子,特别是静静的夜晚里非常动听。伙伴们对蟋蟀都会精心照料,也像对待小孩一样细心,天冷了,家里有炉子就把它放在火炉旁边,有的养到春节还活着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