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无为”是求真求朴高修养,儒家“有为”是居仁由义大气度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09-06
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无为而无不为”作为道家的经典理论之一,比较有代表性,常与儒家的“有为”进行对比。就字面意义来看,道家之“无为”有些消极,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无为”的后面,还有“无不为”三个字,这便是说,道家的“无为”,可并非与儒家之“有为”处在完全的对立面的。而道家的“无为”,实则与儒家居仁由义之“有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思想?道家无为强调“真”和“朴”

我们首先来好好说一说道家的“无为”思想。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它在《老子》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过“无为”,比较耳熟能详的便是这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里的“道”,具体所指的存在,连老子本人都没有办法完全描述它,但是,我们却能看到它的些许特性,即“道”在“为”上的特性。“道”的“为”是与充满私欲的“人为”处于对立面的。注意,这里的“人为”并不是指人的一切行为,而是人带有私意的作为。

也就是说,“道”的“为”,对于人生发于私欲的作为来说,是“无为”的。于此,“无为”的精妙内涵便呼之欲出了。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当知道,“无为”背后,其实是与人“私欲之为”处于对立面的那成就万物的“为”,因为无私,所以道的“为”,没有“人为而伪”中的“伪”。

以此,我们当知道,老子所谓的“有为”,是针对“伪”而言的,是带有人性私欲的,是后天利己之欲在人世中被激发,人为了利益言不由心、虚与委蛇的“有为”。所以,道家的“无为”强调的,不是“做不做”、“为不为”这种动作性意义,道家强调的是“为”里有没有“私欲”。即道家之“无为”,强调的是行为中与“假”和“伪”对应的“真”和“朴”。

2、因“无为”而“无不为”的逻辑合理性

老子议论天下万物,不会离开他对“道”的观察,老子发现,“道”成就万物,是因为“不仁”,为何“不仁”?因为“无偏私”。既无“偏私”,既然大家都是一样的,亦如后世承接老子思想的庄子所说,屎溺里可有“道”,瓦砾里可有“道”,天地万物都有“道”。

也就是说,“道”存于天下万物,道不会区分万物之高低贵贱。没有分别,又何来偏私?而正是因为“道”的这份“无偏私”,万事万物才得以在其最适宜的状态下自然生长。也正是因为“道”的这份无偏私,道才保有“”“真”和“朴”。

或者这样说,因为“道”的无偏私的“无为”,万物得以在适宜状态下成长,于是,老子便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有形而上的高度,也有形而下的“接地气”:道家“无为”的妙用

道家之“无为”思想的精妙,虽然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但是只要深入了解,“拐个弯”,就能发现别有洞天。

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要长远发展,在理论上有“形而上”的高度,这只成功了一半,想要长盛不衰,还得懂得“落地”,否者再精彩的思辨,也将因无法落地之“高高在上”特质,被世人尘封。

而道家之“无为”,不仅有“形而上”的高度,也有“形而下”的“接地气”。下面我们来具体分别议论一下。

(1)“无为”与“知足”智慧

“无为而无不为”在处世智慧上运用之一,即告诫世人“知足”。“知足”的背后有“止”的意味。“止”的是什么?是欲。世俗层面的“为而不得”一般多是人无法满足“欲望”提出的要求。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这个“欲望”,又何来“为而不得”之说?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在处世智慧上的表现之一,实则是在向我们展现“知足”能够我们减少精神负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强调“无为”,也强调“度”,“物壮则老”也是老子提出的经典理论之一,“知足”绝对不是消极的“自我满足”,而是强调克制不良欲望,这一点需要谨慎把握。

(2)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积极“有为”

如果对道家“无为”思想的内涵挖得更深一些,那么道家的精妙就要大放光彩了。这里我们议论开篇提到的儒家之“有为”与道家之“无为”。

我们知道,儒家历史悠久,但是后世儒家再怎么变,也是立足于先秦时期孔孟等儒家代表性人物思想理论之上的。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等等,我们可以体味到,当时儒家提倡的积极“有为”,背后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说,即便儒家提倡积极有为,但是,他们的“为”,也要是居仁由义的“为”,即将心比心之下,不以个人私欲去强作妄为,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道家的“无为”,从前文解释“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内涵,我们当知道,这里的“无”针对的不是做不做,而是做的时候有没有“私”,合适不合适。这里的“无”,是“真”和“朴”的体现,反对的是人物欲下尔虞我诈的胡作非为而私欲满满的胡作非为,才是道家老子眼里人为而伪的“有为”。

因此,道家之“无为”,实则更多强调的是以“真”和“朴”的自然之性,应时而作,顺势而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道家之“无为”,与儒家孔子、孟子等强调的居仁由义之摒弃私欲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私欲之带有“真”和“朴”的“为”,没有人性之私的阻碍,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可不就是“无不为”吗?”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道家的“无为”其实和儒家之“有为”,都在强调摒弃人性之“私”。而从理论高度来看。道家之“无为”,实则就等于世人去掉自身私欲之儒家的“有为”。

4、小总结

最后,我们梳理一下思路,做一个小总结。

首先,我们知道,通过分析“道”成就万物的特性,我们当知道,道家之“道”,因其“无为”/“不仁”(无私欲/无偏私),万物得以在自然状态下繁衍生息,即道以“无为”的姿态,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无不为”,是“无为”的一个效果彰显。这其实也是道家老子给世人的一颗“糖”,以此劝诫世人遏制私欲,有一个结果激励意味在里面。

进一步来说,道家老子这里的“无”,其实是借着“道”无偏私而成就万物的特性,强调人“为”时要无“偏私”,保留“真”和“朴”的自然之性。将这一理论推而广之,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家“无为”思想的妙用。

首先,在为人处世上,“无为”可以作为我们摒弃私欲,体味“知足之乐”的理论基础。其次,道家之“无为”,实则与儒家之“居仁由义”的“有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强调摒弃私欲的“顺势而作”,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为”。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千人千面,有不同意见属正常,请素质讨论,文明交流,互相尊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