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百案研读 案028:咳则左侧胸痛(十枣汤)

  平凡的人 2021-09-24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Image
经方百案研读 案028:咳则左侧胸痛(十枣汤)
金梅 吕旭升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二八 咳则左侧胸痛



【原文】
徐某,女。因咳嗽少痰,左侧胸痛,呼吸困难,发冷发热6天入院。入院前3天上述症状加剧。体检:营养、精神差。舌苔厚腻,脉弦滑。呼吸较急促。在左胸前第二肋间隙以下语颤消失,叩呈浊音,呼吸音消失。

X线透视积液上缘达前第二肋间,心脏稍向右移位。穿刺抽液50毫升,黄色半透明,李凡他氏试验(++),蛋白5.5克%,白细胞255,淋巴88%,中性12%,未找到结核菌;血沉40毫米/小时。
 
【研读】不知年龄。看完这个医案,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中西医看待疾病的角度有怎样的差异。

2.这个病案辨证是否有误,治疗是否准确,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先谈谈中西医看待疾病的角度。西医很科学,更准确的说法是西医很科技,它基础于经典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学科也是每一个学习西医的人必修的基础课。

在现代临床上,西医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及仪器设备,详细记录人体的各种数据,精细地分析出人体各种指标的变化,然后给出治疗方案。

这个治疗方案也是完全针对“数据与指标”而设定的。让人不得不感叹高科技医学对人类的重要性。
 
然而,严格地说,各大医院里最先进的诊断设备,如B超、CT、核磁共振、生化仪等,全都是光、磁、电等物理或者化学或者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医学理论本身的进步。如果说西医学也在不断修正改进的话,恰恰又说明了西医学存在着局限和谬误。
 
中医也是一门科学,它有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它以《黄帝内经》为宪法、为理论依据,以《伤寒论》的辨证思维逻辑为具体的诊治之法,条理清晰,思维缜密,治疗准确。

在临床上中医生靠望、闻、问、切这四种方式获得病人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拿出治疗方案,简便而且整体性更强。

有人说,中医也有谬误,也需要发展和修正,可叹的是自《伤寒论》以后画龙点睛之作太少,而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滥竽充数之新说却时常可见。

也有人说,中医的望、闻、问、切好难学,其实,这四种方式是打开人体奥妙的四扇窗,你只需打开其中一扇窗就可以看到奥妙了,也就是说,你只须先精确掌握其中一种方式即可。

而这四种方式中,最简单的,最客观,也是最易掌握的就属“问”了。问诊是一门学问,通过问诊我们能够知道病人自身的所有症状,推演出到底在身体的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

仲景在《伤寒论》中的条文,大部分在讲这个——通过问诊,完全掌握病人所以不适的细节,再通过其他手段辅助进行辨证施治。
 
在西医看来是一样的病,中医的看法和用药会有多种可能。中医的辨证就是根据这些可能,结合症状,抽丝剥茧,找到根源,给出根本的解决方案。

比如西医诊断是支气管炎,中医可能诊断是悬饮、支饮,也可能诊断为太阳伤寒。
 
中医科学也罢,西医科技也罢,让人们以较小的代价换来健康的身体,这才是研究一门学问的终极目的。

总像瞎子摸象一般去争论,不去理解各自不同的角度,有什么意义呢?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原文中对此医案的辨证。
 
【原文】
根据上述情况,合乎中医所说的悬饮,其病属实证。因此,以祛逐饮邪法,用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各0.9克,研成极细粉末;肥大红枣10个(破),煎汁;在上午10时空腹吞服。药后1小时腹中雷鸣,约2小时左右即大便稀水5次。依法隔日1剂,投3剂后,体温正常,胸畅,胸痛减半,左前三肋以下仍呈浊音,呼吸音减低,X线胸透复查示积液降至第三肋间以下。继服原方4剂,体征消失,血沉5毫米/小时,X线胸透示积液完全吸收。住院26天,病愈出院。

Image

 
【研读】此辨证仅靠患者咳嗽少痰、左侧胸痛、呼吸困难、发冷发热的症状,及西医的X线透视发现胸腔有积液等,就诊为悬饮,用十枣汤治疗,辨证依据太单薄,治疗也欠稳妥。

太注重指标与数据,这也是为什么指标与数据虽然显示正常了,而病人26天后才出院的原因吧。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他症状先不说,就说西医诊断证据确凿的胸腔有积液吧,除了十枣汤证外,《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小青龙汤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等,都可能出现胸腔积液。

如《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我们再看十枣汤证,《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zhezhe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从这段条文看出,使用十枣汤证的时机应为表证已解,才可攻下。

而患者分明有发冷发热的表证,也就是寒热往来,而寒热往来又是少阳病的证候,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应该先用柴胡汤类呢?
 
清代医家曹颖甫曰:“凡胸胁之病多系柴胡证,《伤寒论》太阳篇中指出,盖胸中属上焦,胁下则由中焦而达下焦,为下焦水道所从出,故胁下水道瘀塞即病悬饮内痛,而为十枣汤证。胸中水痰阻滞。上湿而下燥不和,则为大陷胸汤证。若胸中但有微薄水气,则宜小柴胡汤以汗之。胁下水气既除,转生燥热,则宜大柴胡汤以下之,可以观其通矣。”

曹颖甫先生在这段话里提到了十枣汤、大陷胸汤、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其关于胸胁类疾病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

最重要的是,不论什么疾病,有其证才能用其方,这才是中医的逻辑,而不是凭借西医的一个“胸腔积液”的诊断,对应的就是中医的“悬饮”,就用十枣汤去治疗。果真如此的话,把十枣汤改成胸腔积液汤岂不是更加干脆?
 
以上医案原文选自《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十枣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