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习太极拳秘不外传的十二个窍要

 tjboyue 2021-09-25

推荐阅读:练太极拳要那么多套路做什么,功法不在多,在于精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以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太极墨缘
太极墨缘
太极墨缘
公众号
    太极拳入门的途经找到了,就要开始考虑如何开启和步入太极殿堂的大门。一方面要有太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在明师的指点下,才能掌握正确的练习要领和方法。这里推荐给拳友的是冯志强老师1992年的著作。

陈式太极拳入门说要里的十二个章节

(一)心神虚静贯始终

(二)中正不偏一气存

(三)以意行气心为主

(四)松沉入手求柔顺

(五)内外合一上下随

(六)虚实转换全在腰

(七)一松一紧济刚柔

(八)浑身俱是缠丝圈

(九)胸腹折叠运开合

(十)拿住丹田练内功

(十一)静心慢练是活桩

(十二)会练会养能成功

为便与学习和探讨,分为十二个主题发表。这里面有冯老反复搜索、回顾自己几十年间行功练拳的切身体会,据说有些例题是'以往秘不外传的窍要和成功经验之谈'。如果拳友们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就达到学习拳论的初衷。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一) 心神虚静贯始终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养生保健的静养灵根,抑或是推手较技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穿始终的,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可以这样说,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静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正如拳经所云: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太极拳桩功
太极拳桩功
桩功,是调动周身气机的方法之一,也是进入修炼内功的一个路径,坚持了简单就不简单 坚持了平凡就不平凡!
公众号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二) 中正不偏一气存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转。无所偏倚则不惧他人推倒,无过无不及则不犯顶、匾、丢、抗之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三)以意行气心为主

打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心意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习拳练功或推手较技时,心有所感,意必致动,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司令部”,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信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将结果(指令)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地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四) 松沉入手求柔顺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雌以协调。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习练太极拳一般有三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阶段和虚灵阶段,以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如果初学者一上来就求轻,则不仅不易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轻,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软。而由松沉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五) 内外合一上下随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太极内劲能由足而腿而腰而脊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通。要达到这一整体要求,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不可求速成,欲速则不达。
拳经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可见上下相随的妙用和重要。上下相随的意思是:以腰脊为联系上下体的主动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则中间自然相随。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六) 虚实转换全在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腰既维系着一身的中正和全体的平衡(与胯相联而言),又关系到中气贯注、气沉丹田、内气出入和上虚下实(与脊相联而言)。所以各家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视,有的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有的称“主宰于腰”,“转关在腰”;有的称“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还有的称“八卦掌、五行步、太极腰”;养生家称之为“活腰壮肾”等等,足见腰部的重要。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也就是一身的总虚实在腰。此处虚实分清,则全身的虚实得以分清;此处虚实不清,则全身虚实皆不清。所谓“虚实宜分清”,首先是指此处。如此处有双重,则全身上下皆有双重,所谓“双重之病未悟”,首先是指腰部的双重之病未悟。身法的虚实变换在腰,步法的虚实变换也在腰,手法的虚实变换还是在腰,所以说一身的主宰在腰。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七) 一松一紧济刚柔

太极者,刚柔兼至,浑于无迹,外形似柔内实刚,说柔有柔,要刚有刚,忽隐忽现,刚柔相济,此乃太极成功者之谓。然未成功前,如何积柔、如何成刚,则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

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极刚柔的内涵;其次,于法要掌握正确修炼的方法,经过长时期的锻炼,逐步达到积柔、成刚,乃至刚柔相济的阶段。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八) 浑身俱是缠丝圈

太极拳,缠丝法也。螺旋缠丝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由此而培养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太极内劲。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运动。缠丝劲的特点是:其柔时,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亦难去,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挨着何处何处击,缠绕诸靠我皆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合乎天体万物循环不息的自然法则。古人谓之“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可物”。太极者天地之大道也。物体运动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循环运动,只不过有隐有显、有强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间各星球的运行,小者如枪炮子弹的运动。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九) 胸腹折叠运开合

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运化及阴阳开合乃乾坤循环之道。体前胸腹为阴面,任负一身之阴脉;体后脊背为阳面,总督一身之阳脉。任督两脉为大体阴阳、升降循环之道;上下四肢为旁路阴阳、交通往来之路,胸腹开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开,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则任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左右两旁皆合。身以腰为界,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上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由此可见,一身开合首在胸腹,胸腹开合为一身总开合。拳经云:“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五脏藏于胸腹,经脉源于五脏。五脏内藏精、神、气、血、魂魄,其中精、血、气是五脏中存在的最宝贵的物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精、血、气旺盛并能保持常存不泄,则人的身体健康、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而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肾志为五脏之神,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若得养,则筋皮肉骨均得以养。五脏若壮,则筋皮肉骨亦强;五脏康壮,则其精华养气、养血、养精。气足、血足、精足则养元精、元气、元神,培补先天之不足。胸腹开合折叠以按摩五脏,运化五脏,康壮五脏,并通过所系之经脉,使气血流行,营卫周身。练到一定阶段,若身上有跳动之象,是心经气足之故;若感到筋有窜动或抽动,是肝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身上有肌肉跳动等感觉,是脾经气血精华在作用;若皮肤有虫爬发痒感觉或气流升降跳动,是肺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运动中骨节作响成精足阳举,是肾经气血精华充足的作用。由此可见,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使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更具完善,更为显著。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十) 拿住丹田练内功

打拳贵在精神气,精神领起势要惊。精神贯足,内气充足,内劲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冷炸弹脆、见手分离的高级境界,或称太极功夫。拳经云:“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不是别有方,只是中气足”;拳谚亦云: “一功二胆三技巧”,“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

求内气、内劲或内功的方法称功法。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练习,就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动作规范与否的形式上束缚自己。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十一) 静心慢练是活桩

陈式太极拳的有慢有快、快慢相间的运动特点,是相对其他太极拳而言的。从“慢而不滞、快而不乱”的内涵来说,是与其他太极拳的“匀速缓慢’’的内涵相一致的,都要求达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相合、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快与慢不在形式而在内。从造拳者的初衷来讲,“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快与慢是自然而为,不是“应该”有快有慢,而是“自然”有快有慢。快与慢的标准,应该是意、气、神、形能否合一,若能合一,自然能快能慢,随心所欲,顺势而为;若不能合一,其快必乱,其慢必滞,临阵交手,必为人制。因此,练陈式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重意、气、神、形的完整统一,循太极自然之理,由慢而生灵,即拳经所云:“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

所以,练拳宜慢不宜快,能慢尽管慢。从起式开始,到收式结束,须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默默停止,形似潺潺流水,又似和煦春风,柔顺和缓,沉着兼备。每一势均要慢,每一式亦要慢;开展时要慢,沉合时亦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亦要慢。慢而能思上下是否相随,慢而能知内外是否合一,慢而能求神气不断,慢而能得周身一家。尤须留心转关处,转关之处最奥妙,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慢者皆在心意,四肢百骸皆悦从,心意慢运,四体缓随。意在神而不在气,在气则滞,气滞则形散,此是关键。

而又宜静不宜急,能静就能慢,不能静就不能慢。平心静气,静心慢练,随着外形动作的和缓转移,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相合,使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渐人物我两忘之境。只有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方现一片太极原象。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十二) 会练会养能成功

最后,想谈一下关于会练会养的问题。习拳练功须知会练会养。不会练就不会养,不会养就不会长;不会练就会伤,不养也会伤。比如,同样在练太极拳,有的能事半功倍,功夫长进快;有的却事倍功半,功夫长的慢。究其原因,会练不会练、会养不会养或者说方法正确与否是关键。

首先,练拳须明理。要在太极阴阳之理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自然顺势,自然运化,自然得机,自然合道,自然积累,自然升华,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勿忘勿助,若有若无,不急不躁。似有意似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似有心似无心,无心成化自成功。不能反自然之道而行,不能固执不通而为,不能自以为是而是。不能求速,欲速则不达;不能强为,以致出乎规矩,反受其害。

同时,要遵循前面所述各要则进行练习。其中尤以“心神虚静”、 “静心慢练”为主要。心不静则太极不太和,神不宁则阴阳不调和,不仅于功无补,而且于身有损。静心慢练,平心静练,合乎自然之道。能静练,能慢练,就是会练。静练慢练要贯穿到整个套路练习和单式练习之中,包括器械练习和推手练习。甚至行、立、坐、卧亦不离这个,就能时时在练,处处在练,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