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斌||芥菜散记

 文史艺苑 2021-09-26

芥菜散记

文/张斌

白露过后,芥菜下山。腌菜、吃菜,自然成为晋北一种传统习俗,尽管迈入物质丰腴的时代,人们对芥菜的需求有增无减。说起芥菜,乡人们就想起了管涔山,它不仅盛产闻名三晋的银盘蘑菇等山珍,而且还有山芥菜闻名遐迩。

国家管涔山生态林保护区,林间空地大多为肥沃的黑色腐殖质土壤,老乡们种莜麦熟不了,种土豆常遭野猪侵害,最理想的便是种山芥菜。当地有“头伏萝卜二伏菜”的农谚,山里稍晚一点也可以。平川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块闲地整好种芥菜,个头长得小而早老,易生虫子,产量极小。而西岭位于高寒气候区,雨水丰沛,蕴育了质地优良的山芥菜,个头大而嫩,又无虫害,因其微辣,野生动物也很少来啃咬。亩产可达两三千斤以上,以一斤一元计算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晋北特产芥菜虽不是传统的蔬菜,可是对于粮食、蔬菜紧缺的地方而言不仅可当菜吃,还可补充粮食的不足,常记得母亲切芥菜叶子、嫩灰菜给我们包莜面饺子的情景,也可谓“瓜菜半年粮”,于是山民们种芥菜也乐此不彼,代代相传。

又因境内盛产莜麦,莜麦饭花样繁多,荤素兼宜。如果喜欢吃素饭,腌菜的盐汤也就配上了用场,在盐汤里滴些素油(胡麻油)花花,或用素油炝碎葱再倒入盐汤里,然后蘸着莜面河洛、角角、窝窝也别有风味。不说本地人久吃不腻,就连外地人也喜欢上了这些土菜土饭。有许多老乡长期养成一种习惯,不见芥菜不吃饭,有了芥菜又没饱。如果哪家一旦吃完自家腌的菜,总要向亲戚、邻居索要,也有求必应,日后从不用偿还。中小型饭店必备此菜,厚道的当地人常赠送食客。每每嚼着脆生生的芥菜,喝着烧酒,品着家常饭,也是忙里偷闲的一些享受。那些只以干榨腌菜下酒的人,总会引来乡亲们的称赞。

每年秋季菜农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开着满载芥菜的农用车走遍大街小巷。那些白生生、水嫩嫩的芥菜特别抢眼,喜欢吃菜的人们总要闻讯赶来挑选上好的菜,以备一年之用。随之采购芹菜、辣椒、大蒜、鲜姜和盐等辅料也必不可少,这样腌出来的菜极其有味,也花样百出,可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食菜者。尽管东北的芥菜被商贩远道运来,看上去个头大,也很脆嫩,可是几经腌制品尝,相比之下还是本地山芥菜有味。说起腌菜,看似简单,但也颇有点讲究。俗话说:家有千万,不能没有菜罐。老乡们常备瓷瓮、瓷坛等腌菜器具,均不能沾腥荤,也要放置在凉爽的地方,腌好后即使在零下十几度的空屋内也不会冻坏,依然清香如初。如果沾荤或置于较热的室内,常会变质发霉,也不能常揭开菜瓮或菜坛,以免跑掉那种浓浓的辣味。儿时家里每年腌菜,仔细观看母亲腌菜的情景,那块祖传的紫砂红压菜石浸透着菜香,据说当年村里的大户人家还用过,如今却被弃之荒野不见踪影。七八十年代连菜叶洗净一块腌制,现在老乡们富裕了只腌菜头。腌菜前后,妻子总是忙前忙后,像呵护襁褓中的小宝宝一样。除腌一小部分整菜头,为吃盐汤用,还要独出心裁地腌制一些花样芥菜,拌上鲜姜、辣椒、大蒜以及煮熟的黄豆等辅料。芥菜腌上半个月就能吃了,时间长了叫老腌菜,经久泛红褐色,但仍水嫩嫩、脆生生,保持着固有的品质。

如果放的盐少了,便腌成了酸菜,这是随各自的口味而定。说起酸菜,境内还有一个凄楚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神池北山有一个村里办喜事,被闻讯赶来的日本鬼子惊了个措手不及,匆忙躲进一个事前挖好的大土洞里避难,最后入洞的是一位缠小脚的老太太,不料被追来的鬼子发现,虽用石板堵住洞口,但为时已晚。凶残的鬼子不敢进去抓人就点燃莜面秸秆用浓烟曛,结果洞里的人闷倒许多,鬼子气急败坏走了。早苏醒过来的老乡就是用自家的酸菜汤灌活十几口人,尽管新娘新郎和几位乡亲未曾得救,可是这些菜汤却成了乡亲们的救命汤,这些菜汤在贫瘠的山梁、沟壑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从小吃着芥菜,喝着小米饭长大,久久伴我成长,再次领悟“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意味深长,如今还是时时惦记着它。熬一锅新谷米饭,米香扑鼻,每喝几碗,吃几根芥菜下肚特别舒服。每当看到餐桌上,那一小碟白生生的芥菜,感到格外亲切。它像宋代刘克庄一诗“食指清晨动,馋涎异味来。高情分石芥,辣性似徂徕。”既能勾起我的食欲,又仍不住回味它那魂牵梦萦的魅力。此时又不禁想起儿时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母亲每年腌新菜就把旧菜从菜瓮里捞出来,用清水洗干净,连菜叶一起切碎晾制干腌菜,那条状的干菜泛着白色盐渍。我们姐弟四人的小口袋里每天总要随身带许多,饿了聊以充饥,虽然有点咸得龇牙咧嘴,可是靠它度过了我的童年、少年,因此至今回想起它有一种别样的情感。于是也激发了我对芥菜追寻的欲望,偶然阅读发现元代王祯著的《农书》里这样记载芥菜“其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有刚介之象,故字从介。”也了解到其各地俗称很多,有芥辣、玉根、辣菜、芥菜头、疙瘩菜、疙瘩头、芥疙瘩等,我们当地的芥菜就是外面说的芥疙瘩吧,从这些俗名或多或少体会到它的纯朴、一尘不染的特性,芥菜常与素淡的饭菜为伍,久食可淡泊名利,怡情养性。

有时夏天回到老家,满目田园、菜园风光撩拨着我多年悸动的思绪,村里没有闲地,哪怕一两分乡亲们也要精心松土、整好地埂,再施黑而发臭的农家肥,细心用铁耙子耙耘过,均匀地洒下芥菜籽。几场雨水过后,便能看到一派“槿花姹紫梨花白,芥菜稀疏韭菜齐。”的景象,近看那些绿茵茵的芥菜,叶子稀疏而水嫩,露出地皮的菜头泛着浅绿色,欣喜地张望着这块小天地,又多想回到宁静的乡村田园沐涤心胸。正如一首《题新场芥菜》诗中这样写道:“芥菜自何处,对之契旧欢,氛氤求佛肚,倍觉得平安。”

作者简介

张斌,笔名:涔榆,忻州市神池人。现为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香港诗词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忻州分会会员,酷爱文史、诗词、散文等文学,曾在《诗刊》《语文报》《中华诗词》《山东散文》《华北作家》《光线》《朔风》《二月文学》《暮雪诗刊》《永川诗苑》《齐鲁文学》《五台山》《忻韵》等刊物发表350余篇(首)作品。2010年“绽放智慧之花装扮网络家园”获中央外宣办征文铜奖;2015年“山槐”获得中铁三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最佳作品奖;2019年“五台山杂咏”获诗词百家杂志社第四届“跟着古诗词去旅行黄鹤楼寻春诗会”征文金奖。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宰相窊虞氏家族探究

叩问明长城

雁门魂

山西历代书院发展浅析

山西历代进士(文)分布情况及浅析

山西“武状元省”的兴起与寥落

从山西历代“状元”到如今博士人才的思考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