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中医治

 新用户88724700 2021-09-30

图片

高血压是一个西医学的名称,从中医学的角度,是如何定义和论治的呢?我不揣浅陋,结合本人治过的几个案例和两个名医的医案来谈一谈。

两年前曾治过一个30多岁的男青年,他在单位体检的时候测得收缩压在150多,舒张压在100多,同时伴随有头晕,口干口苦,睡眠不好,大便2~3天一行,偏干结。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两三个月,当时医生建议他吃降压药,但他本人不愿意服,因知道降压药治标不治本,须终身服药。他自己也懂一点中医,就买了龙胆泻肝丸来吃,大概吃了一个多月,能见到一点效果,但不算太好。

后来他经朋友介绍过来找我看,因为他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少阳与阳明合病,脉弦数而大,我就给他用了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处方如下:柴胡60克,黄芩30克,白芍30克,半夏30克,生姜30克,枳实40克,大黄10克,红枣5枚,生石膏60克。喝了5天后反馈,大便通畅,诸症改善,人感清爽。

效不更方,我就让他继续服用5天。前后共服用十天,人觉安和,血压回复到正常的水平。

几个月后曾经联系过他,反馈并无反复,血压保持正常。这是其中一例。

数年前还治过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是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出来,最近一段时间,大概有一个多月,老是觉得头晕,自我感觉供血不足,然后在社区医院检查,确认是高血压,收缩压去到140多将近150,舒张压90多,接近100。

患者这么年轻,我第一时间没有考虑他是真的高血压。这么年轻的,首先我会考虑他颈椎是否有问题,因为我本人学过正骨,知道有一些患者的高血压,是由于颈椎错位,卡压血管,导致血管狭窄,供血不足,身体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不得已升高血压,以保证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上头部。我就用手给他触诊,果然发现他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颈椎横突都是往右边横移的。

我就用手法给他做了一个复位,复位之后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他本人说觉得一下就轻松多了,后来重新量血压,也是马上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还有一个案例,患者是我家族里面的一个堂叔叔,他前两年在单位里的例行

体检中,检查出高血压,收缩压将近160,舒张压100左右,当时医生也是建议他吃降压药,但是他不想吃。后来我了解情况后,就告诉他用山楂泡水代茶喝,坚持喝几个月——因其在工厂上班,煎药不方便,故没有开汤剂。他就相信了,就真的每天用山楂泡水代茶喝,喝了大概一个月左右,他反馈说没有什么变化,血压还是跟之前一样。我就让他继续坚持服用,服用到三个多月的时候他去重新测量,血压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了,收缩压稳定在120多,舒张压在80多。

为了这次讲座,昨天我还专门和他通电话,联系了他。他说,这两年检查了几次,血压都维持在正常水平,并无反复。我对这个结果也感到很高兴。这个案例我之前在本号分享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山楂治疗高血压的妙用)。

因为本人从医的时间不太长,经验有限,案例不多,这是几个不多的案例。

下面再看两个名医的医案。

一例患者,男,42岁,三个月前因为劳累过度,发现面目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并觉神疲纳少,腰腿酸软,小便黄少,就诊于某医院。小便常规检查,蛋白三个加,白细胞两个加,红细胞两个加,血压收缩压高达160,舒张压高达100,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除了肌内注射青霉素和口服利尿剂以外,用中药知柏地黄汤加味内服。服后无效,反见腹胀纳呆,大便溏薄,怕冷,四肢不温,后改用金匮肾气丸,以巴戟天、淫羊藿易桂附,并加白术、神曲之属。一周后仍不见效果,自觉面部烘热,心烦不寐,改赴某医院求治。检查小便常规:蛋白三个加,白细胞两个加,红细胞三个加,血压高达180~100,仍然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当时症见面目四肢微肿,四末欠温,颜面烘热,头昏胀痛,心烦不寐,腹胀纳呆,大便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稍数。辨证为湿热内阻,兼夹风阳,治以清热利湿,芳化熄风。方用八正散、小蓟饮子合方加减:萹蓄、瞿麦、小蓟、竹叶、白茅根、玉米须、木通、焦山栀、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钩藤。未用西药,一个月后复查,临床症状消失,收缩压130,舒张压80。

一例患者,男,54岁。患高血压已经三年,血压波动在收缩压200~230,舒张压100~120之间,曾经服用降压药,屡用无效。于1978年2月面诊,诊见面红耳赤,头痛脑胀,眼痛鼻干,常呕苦水,心烦失眠,胸隔闷乱,尿赤便秘,口中干苦,舌质略红,苔白黄干,脉弦而滑。初诊断为肝阳上亢,兼挟痰火,治用羚羊钩藤汤加黄芩,天竺黄,连服五剂而不应,又进五剂,仍无进退,血压仍高。细审病症,头胀痛在前额,连及眉棱,口干欲饮冷水,胸脘热闷,脉弦滑有力。再三深思,前额眉棱,目痛鼻干,均属阳明经之病。阳明者,胃腑与大肠也。胃火上蒸,故头痛且胀,目痛鼻干,面红耳赤;胃气上逆,则呕吐苦水,胃热内郁,腑气不行,见胸脘热闷,渴饮冷水,便秘尿赤;热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质红,苔白黄干,脉弦滑有力,乃阳明热盛之明证。不清降阳明,徒泄厥阴,治不得法,何能见效?改用清泄阳明为治,因其久病体虚,宜少佐扶正之品,以人参白虎汤加味。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甘草5克,怀牛膝30克,皮尾参10克,制大黄10克,麦冬10克,淡竹叶10克,葛根10克,竹茹10克,粳米一撮。

三剂药后,大便畅行,诸症减,血压下降,守原方略加更改,又进二剂,诸症均除,二便调和,血压收缩压150,舒张压80。唯舌红少苔,口中略干,脉转细数,改用养阴益胃法调治收功。

一般认为,西医学上的高血压,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等范畴,临床上以肝阳上亢为多见,但不可一见高血压,便辨认为肝阳上亢。综合上述几个案例,可以明白,临床上诊治高血压,还是要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为上,切不可为高血压之名所惑,而一味用所谓平肝潜阳之法论治,从而失去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灵魂,效果亦可想见,必不佳也。

笔者经验浅陋,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本文为笔者在某医师群内讲义,与实际讲座略有出入。)

结一记于2021年9月29日于积步书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