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之《因数和倍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书写自我 2021-10-02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2

本期的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读一读:寻找练习课的生长点

想一想:丢番图几岁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内容来自《学生数学整体思维培养》

4

坚持阅读八分钟

寻找练习课的生长点

问题的提出

      练习课和新授课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课型,新授知识的巩固离不开练习的支撑。练习课相对新课而言,缺乏新鲜感、稍枯燥,如果练习课上教师还是一道题接一道题讲解,让学生重复机械地练习,这样的练习课必然事倍功半。前不久,我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练习课》,本节练习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教学。我结合学情研读教材后,发现学生已经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如何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进一步获得生长?”成了我执教这节练习课思考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说一说、找一找、辩一辩、用一用的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会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特点,拓宽知识的面,在知识习得上获得新的生长。

  2. 经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比较、概括的数学能力,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能力上获得生长。

  3. 进一步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内化概念

师: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因数和倍数,你能举例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吗?

二、找一找,在找中生长

1.口答1、2、4、6的因数

师:1的因数有?2的因数有?4的因数有?6的因数有?

2.找下面各数的因数。

60  72  84  90  96  99

(1)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怎么做到一个也不漏。

(2)猜想激发学生兴趣: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3)学生找

(4)汇报求60的因数

    结合数轴,引导学生按顺序一对一对地找出60的因数。

Image

(5)  按上面方法讲评求72的因数。

(6)  出示其它数的因数对比,验证猜想。(屏幕出示上面这些数的因数)

Image

师:我们来看,是不是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师总结:不是的。你看60、72、84、90、96都是有12个,最大的数100,它的因数只有10个。

 3.探索100以内一些数的因数

师:这是100以内各个数的因数,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4.渗透公因数的知识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数的因数,它们的因数都有1、2……,这些数是60、72、84、90、96、99公共的因数。

5.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找了一个数的因数,你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吗?比如60的倍数怎么找?我们可以用乘法,用60分别去乘1、2、3、……,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容易错的地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找不全,因此本节练习课的重点放在找因数的练习上。让学生直接去找一个数的因数,缺乏趣味性和知识的生长,而让学生带着猜想去找,既有知识的巩固,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认识,学生在练习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获得了生长。

三、辩一辩,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涵义

依次出示判断题,问为什么。

1.8÷4=2,所以8是倍数。

2.3.2÷1.6=2,所以3.2是1.6的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设计意图:三道题是因数和倍数知识点最容易错的题目,考查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特点,涵盖了例1、2、3的知识点。学生在思辩中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现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总结规律。

四、用一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五(1)班有48名同学,参加学校体操表演,要求排成长方形队形。每行或每列不得少于3名,可能是怎样的队列?(把所有的情况都写出来)

格式:五(1)班可能每行排(   )人,排这样的(   )列;

2.猜电话号码(南宁市疫情报告电话号码)。

0771-A B C D B C E

提示:

A——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5。

B——它的所有因数是1,2,3,6。

C——它的因数只有1和7。

D——它是9的最小倍数。

E——它的最大因数是8。

这个号码就是(0771—5679678)。

设计意图: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因数与倍数的生活体验,体会知识的运用,获得数学知识的生活生长。

设计说明

      本节课直面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通过说一说、找一找、辩一辩、用一用的学习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继续生长。

      第一个生长是在找因数的过程中,找不是单纯地找,而是带着猜测、验证的思维大量去找,通过观察、验证,感受原来一个数并不是越大因数就越多,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身心获得了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第二个生长是在辩一辩去伪存真的过程中,通过双方的语言辩析,学生有理有据地说话,审辩式的语言训练,直击易错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个生长是在用一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消除了学生对练习课的逆反心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

5

想一想

丢番图几岁

Image

丢番图的墓碑前,上面写道: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唇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活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你知道丢番图几岁吗?

本期审核:潘慧敏  刘远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