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漏洞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汉语大词典》)运用类比说理,首先要明确想要说的道理,再精心选取类比物并充分挖掘类比点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方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齐王方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两者都有人“私”,有人“畏”,有人“有求”,这是相同点。两者之间可以类比推理:

邹忌:妻、妾、客对邹忌“私”“畏”“有求”→蒙蔽

齐王:左右、廷臣、四境对齐王莫不“私”“畏”“有求”→“王之蔽甚矣”。

邹忌从自己受蒙蔽自然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令人信服,使齐王欣然纳谏。

《齐桓晋文之事》有如下对话: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这段话,孟子用了类比说理:

邹国弱小,楚国强大,两国交战,结果当是邹国败楚国胜。

一个齐国,八个强国,两者对抗,结果当是齐国败八国胜;

两者类似,道理相同:“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这类比看似有理,其实不然。试问,秦国为何能统一中国?只这一问,便以让孟子的类比推理轰然坍塌。

为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类比非常有说服力,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这个类比不堪一驳?关键在于“相似性”上后者不如前者。邹与楚皆为国,能举全国之力而对外;齐国也如此,而齐国之外的八国能像一个国家那样形成“合力”吗?不能!读一读《六国论》《过秦论》就知道了:山东诸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人才济济,兵力强大,“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但山东诸国并未形成牢固的联盟、强大的“合力”,在“秦人开关延敌”之时,“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乌合之众,人数虽多,哪有战斗力?秦国又采取连衡策略,山东诸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孟子认为齐国“以一服八”与“邹敌楚”没有差别,其实两者在相似性上并不一致,这必然导致类比推理存在逻辑漏洞。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较弱,促进其发展,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