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五大窑,难得的艺术宝库

 东瓜聊成语 2021-10-10

宋朝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比起唐三彩的彩陶艺术更上一层楼。其中最为著名当属五大名窑,明代的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汝窑

北宋晚期,民间生产印花青瓷的汝窑被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可惜不久之后就毁于宋金战争,烧制时间十分短暂,存世量稀少,十分罕见。

汝窑被列为北方青瓷之首,宋朝五大名窑之冠,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誉。

汝窑因主要窑址位于宋时汝州境内而得名,现代考古发现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和汝州市张公巷等地。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土质细润,釉色厚、声如磬、光泽明亮而不刺眼。

器物表面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胎质细腻,均为灰白色,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微见红色,与燃烧后的香灰类似,俗称“香灰胎”。

汝瓷釉色为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官窑

南宋官窑窑址位于今天的杭州一带,宋室南迁后,在首都临安先后设立了两个官窑,一个是修内司窑,另一个是郊坛下窑。

修内司窑与北宋的汴京官窑、汝窑相似。都是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

北宋官窑传世作品很少,胎体显厚,胎色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其以开大裂纹片著称。

南宋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哥窑

哥窑又名哥哥窑、琉田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之一,为宋代浙江处州章生一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龙泉也有瓷窑,叫弟窑。

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布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

哥窑瓷裂纹,有冰裂、梅花片、墨纹、细碎纹等形状。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哥窑瓷“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 纹取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最下”。

  

均窑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

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

北宋钧窑做到窑变可控,蚯蚓走泥纹是其特征之一。用气泡串起一条条呈立体状的蚯蚓奔爬,蛙卵纹,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等等。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窑址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燕山村一带。

定窑创烧于唐代,经过五代,于北宋时达到鼎盛时期,在元代时虽生产,仍终止于元。定窑以出产白瓷着称,胎薄而轻,质地坚硬,色泽洁白,不太透明,《归潜志》上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此外定窑也烧制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分别称“黑定”、“紫定”、“绿定”。定窑虽然是民间瓷窑,但北宋中期之后由于品质精良、纹饰秀美为宫廷选中,也为宫廷烧造了大量瓷器,到了明清时期,评论宋代陶瓷,品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可见得定窑瓷器之盛名。

参考资料:《全历史》《中国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声明:想要了解更多故事,请向原作者购买原版图书;相关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