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全文)

 秀水村人 2021-10-14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结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据统计,全国每年3万项左右的科研成果中,8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一定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其中真正形成大规模生产的大约只有5%-6%。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在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认识、利益分配、文化融合、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着一些影响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问题。因此,高校应探索政府主导、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和加强产学研结合制度建设等途径。

一、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和企业对产学研结合重要性认识方面的,也有企业对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水平认识方面的,同时也有高校对产学研结合运行模式认识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高校产学研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2)企业经营中的短视行为。(3)部分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上认识不到位。

2.利益分配问题。由于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以及各自对利益分配的认识不同,而产生价值认识上的不平衡。在一些产学研结合的案例中,企业积极性很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合作的过程却非常艰难。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获取各自所需的利益,但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1)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对预期的合作效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2)合作各方对合作成果与知识产权归属方面的问题认识不一致。(3)参与产学研人员的奖励政策不完善。

3.文化冲突问题。产学研结合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来源于参与产学研结合组织各成员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参与产学研结合组织的具体人员的个人事业追求和综合素质的综合作用。其将最终影响产学研组织各成员以及个人的目标追求,并因此而导致产学研组织内部的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取向的多元化,这就使得产学研结合组织内部极易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这种文化冲突通常表现在产学研结合组织内部各部门、人员之间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认同而引起的矛盾现象。

4.信息粘滞问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中,各种不同的信息流穿梭其间,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企业涉及的信息更加浩繁庞杂。各个部门、各项职能以及各种流程之间都会产生和涉及大量不同的信息,由于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分布在相关的不同部门、职能或流程中,加之不同的职能部门一般都对自身领域的信息(尤其是技术知识信息)较为了解和关注,缺乏对其他领域信息的了解愿望和冲动。这就势必导致信息传输中的粘滞现象发生,即各种不同的信息常常滞留于其自身的信息源周围,严重时甚至引起信息传输通道受阻。典型的例子常发生在R&D和营销界面之间。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信息粘滞的问题也现实存在,如:产学研结合的产品研制开发部门关心和注意的是技术发展方面的相关信息,生产部门关心和注意的是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相关信息,营销部门关心和注意的是市场开拓和用户需求方面的相关信息等等。由于这些信息掌握在不同部门之中,导致其他部门缺乏对真实具体情况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掌握而对相关活动的效率造成影响。

二、解决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

1.调准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企业普遍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的科研机构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许多高校面对现实,把科技成果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力求自我开发,然而,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缺少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的研究成果,因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有限,常常难以打开产业化局面。所以,面对目前这种状况,较好的作法应是鼓励有眼光的企业家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的“胚胎”,利用自己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和人才资源,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发展并完善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化商品。

2.政府应强化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职能有了较大的转变,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微观组织的自主权增大,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中的职责也在调整。产学研合作也主要由政府直接出面组织转变为由产学研合作各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愿进行合作。除了一些涉及国家和社会整体重大利益的重要项目外,政府不再直接出面组织产学研的合作,而是积极采取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大力抓好产学研合作的宣传发动工作。(2)实行必要的信贷倾斜政策。(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保护科技成果顺利地产业化。

3.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推进产学研结合。目前,信息缺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与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以外延方式扩大、丰富企业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目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为此,应大力建设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双向沟通的信息系统,不仅要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要让企业及时地了解到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

4.以项目为纽带,联结科技与经济。项目选择就是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中断环节找“接口”,产学研合作,就是使中断再次连接,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企业要主动填平断层带,变接受项目为发展项目,变等待交钥匙项目为开辟创新项目。企业在项目选择时,要向科技活动的上游推进,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学、研的科学创新相统一,在产学研合作中获得符合企业要求而创新性很强的关键技术。项目的选择应由被动的单向选择,转变为主动的双向选择。产学研合作的支柱项目,应产生于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中,项目选择的起点要进入R&D活动,学、研的选择使R&D活动在起动时就能连续运转,不致产生“断层”和再造“接口”,直至R&D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搞好产学研结合制度建设。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彻底,政企、政事无法科学地分离,企业的经营发展机制尚未完全转换,高校的依法自主办学权未能真正全面落实,大多科研机构仍以国家投入为主,未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社会科研运行机制,规范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远远不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未能到位。对此,我们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制度建设:(1)搞好产学研结合的法制建设。(2)制定和完善引导激励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体系。(3)建立和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