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怎么读一篇课文

 左手作文法 2021-10-15
陆生作:《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2》。
这是读吴冠中《父爱之舟》,第三次跟老师讲的内容。
 
 
教学相长。课文是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很多老师并没有把课文读懂,更不要说读通了。一篇课文,可以借鉴这样四步:
1、它在说什么:原文讲了什么,读通顺,这是基础。
2、它想要说什么:作者之意在言外吗?这就读到字里行间去了,正所谓读书得间,听话听音。
3、它能够说什么: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王国维不就借几句诗词表达了人生境界么。
4、它应该说什么: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各取所需,但不要被各种解读干扰了对作者的本意的理解。
 
 
课文只是个例子。例子举得好,学生开悟早。所谓“例子举得好”,不仅是说举个好例子,它更表达了把一个例子举好,否则一块好肉不就糟蹋了么。文学功能之一,就是心灵上的抚慰、觉悟。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写得真实,是一个好例子。
可惜,我们现在往往注重在头脑上成长,却忽略了心灵上的成长。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可能从来就没有为自己活过,这是很可悲的,叫空心病。
 
 
学语文,背诵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能变成行走的图书馆,那多好,这样的话,停电了,电脑打不开了,依然能引经据典。但尽管背诵重要,不等于要死记硬背,如果死记硬背只是拿来应付考试,那就更没意思了。如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念了也白念啊。
当然,说说简单,做做难。一篇课文是“多合一”的,读一篇课文要“一生多”的,功夫在平时。
还是要去理解,归纳出方法,方法即秩序。熟悉方法,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记忆。背诵需要的,能过目不忘固然好,但不是什么都要背,何况遗忘没法抵抗。所以掌握方法,以少御多。我去讲课,很多例子都是现场编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这本该是熟能生巧的话,却成了熟视无睹的话。
创新往往来源于模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把模仿归纳为三类:偷语,偷意,偷势。
“偷语”就是仿效别人的语句。
“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
“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
三者之中,“偷势”最上,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在讲结构结构结构。三者全偷,就是抄袭了。

我们读一篇课文,不论略读精读,偷了点什么呢?
偷,是个贬义词,我们都讨厌。用“偷”来讲读写模仿,在强调技巧。你看看“掱手”一词,一共四只手,总有过人之处啊,也是练出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