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风则散之。'
证之临床,小儿咳嗽,表证为多,在治疗上自当宣发肺气,表散外邪,使邪从外达;疏通肌腠,宣通卫阳,使热从表解。
发汗即是解表。所以,治疗外感性咳嗽,主要是用发汗法,解表法,也即是'风则散之'。
小儿胃肠病多,如积食化热,腹胀食减,则易致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而见咳即作呕作吐。
这类咳嗽,多属于肺胃不和,积热内盛。如兼大便干燥,可用下法。
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积食不消或胃火太盛者,往往一经泻下,则热去咳止。
此即是'盛则下之'。但是,也应知道,泻下之义,并非单纯通大便。
大凡清热、泻火、利小便、通大便等能使邪从下去者,都属泻下之法。
至于久咳不止,虚火上灼,口燥咽干,实咳潮热者,治须养阴润肺为法;
如咳嗽气短、食减腹泻又当补脾益气为治;
若至肾虚久咳,肾气不纳,则治宜纳肾固本,培元敛肺方可有效。此即为'久则补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咳嗽这个病,在治法上同样不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
但又须知,泻不单纯是泻肺,如有心火则泻心火,有肝热则泻肝热,有肠热则泻肠热。
补也是一样,不是单纯补肺,而是脾虚则补脾,肾虚则补肾。
当然,咳嗽毕竟是以肺为主体,无论是泻或者是补,都应当有主有从,主次兼顾。
根据先师的经验,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加之寒温不知自调,所以,最易感冒外邪而引起咳嗽,且咳嗽病作,总以表证居多。
而小儿又'阳常有余',生长力旺盛,患病又表现为热证多,实证多。
不过,多与少,只是相对的,阴阳也是如此。'阳常有余。则阴常不足',故久咳不已。又最易伤阴。

所以,治疗小儿咳嗽,解表不宜过于发散,泻热要注意存阴。即使有可下之证,也是宜轻下,而不宜峻攻。咳嗽有久新之分,新咳多为外感,久咳多属内伤。
外感咳嗽宜着重解表,先去其外邪,但应佐以清热,内热与外邪方能同时清除。
内伤咳嗽宜着重于调补,但如有浮热,亦应佐以清解,以遏其热势。
总之,治疗小儿咳嗽,除总体原则采取解表、泻下,清补三法而外,尤当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临证,针对不同病情,清燥、除湿、滋阴、降火、扶脾、补肾、泻大肠、利水道诸法,都可以加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