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大夫咳嗽中医秘方(三):桑杏汤

 阿圣_ 2021-10-30

外感温燥桑杏汤

大家好,我是老彭,一周又过去了。

上周写了咳嗽第二篇:凉燥外感杏苏散。

今天写第三篇,看今天患者多不多,多就写简略点。

话不多说,今天的主角方:外感温燥桑杏汤↓

上次说的杏苏散,是治疗外感凉燥,着凉,有燥的表现。

今天这个桑杏汤,就刚好反着来——热的表现更明显,干燥的表现也更强一些。

桑杏汤,还是出自,清代吴瑭的《温病条辨》。

一共有7味药,桑叶,杏仁,沙参,贝母,香豆豉,栀子皮,梨皮

用于外感温燥,肺津受灼之轻症

我理解的就是,一个呼吸系统受到外来邪气侵袭后,出现一系列,水分减少,以干燥为主要表现的,但是又干的不是很严重的一个证型。

这时候这个方子就很合适了。

口干,鼻腔干,嗓子也干,可能还有一点点发热

口干了,于是你就想喝水吧(有一种干了不想喝水的,情况又不一样)。

咽干了,嗓子干痒,水分减少,分泌物少了,气管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是不是刺激容易引起咳嗽

这种咳嗽,因为里面的水分少,所以可能是无痰的干咳,也可能有痰,但是不多,很粘稠。水分比较少嘛。

水分为啥少?因为有一定的热邪在里面消耗呢。但是又不是很大的热,小火慢炖,把痰熬成浓浓的一点,黏在气管上。

这类咳嗽也出现在秋天比较多。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秋老虎”,这种咳嗽就很容易出现。

所以这个药方的治疗思路,就是要去补充这些丧失的水液,润燥止咳。同时把这些表邪赶出去,解表

我来简单给大家解一下这个方子:

桑叶+杏仁:宣发肃降,止咳化痰。主药。

豆豉+栀子皮+梨皮:清热,稍微带点润燥的意思。

沙参:养阴,滋润作用比较强。

贝母:清热,化痰。

这有个思路给大家提一下,为啥有痰还用养阴的药,彭老师你以前不是说滋腻的药啊,食物啊,容易生痰湿吗?

这块其实也可以引出来一个变法,治病不能死板嘛。

我比较懒,每周就打扫一次卫生,然后我就发现,有些个污垢久了,干在地板上,拖地根本拖不干净。

这时候用点水,先泡一会,就好拖了。

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古人不是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嘛。打扫卫生如此,治病亦如此。

所以,有时候有些痰,老咳不干净,你治了很久,很多思路很多方药都用了,还感觉有点尾巴,这时候,如果辨证判断准确,不妨试试加点“水”润一下。

回到这个方子,剂量上,我一般用9~12g。儿童5~9g,需要注意的是煎煮方法,这个方子煮的时间不要太久,所以泡药的时候,水也别放太多,稍微盖住药多点就好,煮开了,换小火,10~15分钟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个人经验,如果干咳无痰的,热表现明显点的,可以直接梨子切块一起煮,完了把梨子也吃了,如果有痰的,还是用梨皮。这些大家记住了,有讲究的。

有时候就是这些讲究太多了,都影响疗效的,还有忌口啊,避风寒啊巴拉巴拉,我也很无奈。

但是为了病好的快,尽量遵守吧。

给原书内容和其他医家的方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参考下古人的思维模式。有些和现代中医还是有点区别。

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方论选录:张秉成 《成方便读》卷3: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看到没,素亏——所以我说平时不要吃辛辣刺激的垃圾食品啦!伤肺,胃津液啊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搜风,其叶轻扬,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这些以前的大家用药特别细,杏仁我们现在就说功效,他们会从它微寒的性质去说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选择一个药物去针对——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象贝化痰;栀皮清热。沙参、梨皮养阴降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

比起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人都出书,内容质量却良莠不齐,这些流传于世的古书看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最后总结下。桑杏汤和杏苏散其实都是有干燥的表现,口干咽干鼻干等等,都可能引起咳嗽,大家可以不想那么复杂,关键是抓重点:寒?热?——如果你发现着凉的表现更明显,那就用杏苏散,如果你觉得热的表现更明显,那就可以用桑杏汤

但是,这两个方子,都是用于外感初起,用药轻浅。大家要抓住这个,是重点。如果病情发展,或者用药不当失治误治,病邪深入,我就要换方了。就我总结的,它们经常会发展到一个以燥邪伤肺为主的病证类型,我用啥方比较多?下次接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