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十三

 何忧 2021-11-05

      又到七月半,一个祭祖的日子,中国人是很尊重祖先的,不管心里如何思叛,形式还是诸多的,除夕夜也是要先祭祖,清明,七月半,冬至,这几个日子里,家里长辈一定要去街上买鱼肉豆制品,以及其他菜品若干,烧熟后,供奉上桌,摆上青花瓷的小酒盅,然后在桌子左右两边各摆上小酒盅十二只,筷子也是左右各十二双,斟酒的器皿,一般人家都是陶瓷制品,小时候穷的时候是这种器皿,长大后因没有发财所以依然用陶瓷的,而没有换成有钱人那种富贵逼人的金制,银制或者水晶之类的器皿 ,蜡烛也是必点的,以前穷的时候,烛台是用家里闲置的木桩子做成的,上面再插上一根三厘米长的钉子,然后把蜡烛插上去就可以当做烛台了。记忆里这个烛台婆婆用了好多年,五六年前的一天她欢喜的从街上回来,告诉我买了一副铜制的烛台,还有一个铜制的香炉,烛台与香炉都有祥龙环绕,也算是把祭祖用的器皿,很奢侈的升级了。

       七月半祭祖的菜品不同于其他祭祖的日子,这七月半里多了两个必备的菜,一个是绿豆芽,一个是馄饨,馄饨算作点心吧,祭祖的馄饨一定要甜的,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甜的,反正这么多年来,婆婆一直坚持用甜的,而这个甜的馄饨一定是她亲自包的,偶尔我会帮,婆婆一生节俭,唯独祭祖这事,她不会省,平时宁愿天天吃咸菜,到了祭祖的日子,她一定会积极的去街上采购鱼肉。今天也是她去买的,回来说菜场里每个摊位上都在卖绿豆芽和馄饨,往年我热心做煮妇时,还会变着花样,做一些南瓜馅的,鲜肉馅,韭菜馅的,而这一整天几乎不吃其他主食,基本就把这馄饨当做主食了。现在除了帮婆婆把菜烧好,就不高兴变样的捣鼓包馄饨这事了,拜祭的事,基本就是她一手操办的。

   而绿豆芽这道菜,一直是比较受广大平民欢迎,入口也是清脆爽口,所以就算挑食的杋大侠也会动筷子吃这道菜,今天吃这菜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事,于是跟杋大侠讲述了小时候我们家里自己是如何制作这道家常菜的。 

 小时候记得外婆除了卖盐浸豆,还卖绿豆芽,所以我妈嫁给我爸爸后,这绿豆芽的发芽术也一起嫁过来了。说这发芽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要有耐心,先挑好饱满的绿豆,一次一斤左右,(注:以前家里人口多,我们姐弟三爸妈就是五口人,爷爷奶奶虽然是分开吃,但是我妈手比较松,也就是比较大方,有东西总是喜欢给一些爷爷奶奶和邻居,所以我妈人缘较好。)放在竹篾制成的篮子里洗干净,再放进盆子里浸泡至绿豆膨大,在一个直径大概有一米左右的大缸上放上一个养蚕用的匾,然后把膨大后的绿豆均匀放到匾里,上面用纱布罩上,大缸要放在阴暗的角落里,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然后每天早晚四五次给匾里的绿豆淋水,水一定不能沾染油腻,否则绿豆发芽后会烂掉。四五天后,新鲜爽口的绿豆芽就可以成为桌上美食了。

  此时坐在电脑前,脑海里浮现了那个七八岁的女孩,搬了一个竹椅子,趴在那口大缸上,看绿豆芽曼妙成一个白裙绿衣的待嫁女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