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名与况实》

 野之老 2021-11-06

其实说的就是虚名与实权的问题。关于名与实的问题,谈论最早、最深刻的当属孔子!《论语·子路第十三》云:“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这段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孔子出游卫国时,子路对老师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个名分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啊,真粗野!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如果名分不正,则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则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则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如果不能兴盛,则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则百姓们就不知怎么办好了。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而且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不巧的是,孔子关于名与实的这番言论,在韩非那里引述时,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外储说右下》对此记载道:“卫君入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号,对曰:诸侯辟疆。周行人却之曰: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卫君乃自更曰:诸侯燬。而后内之。仲尼闻之曰:远哉禁逼!虚名不以借人,况实事乎?”韩非这段记载翻译过来意思是说,有次卫国国君去朝见周天子,周朝门官问卫君的名号,卫君回答说:“诸侯辟疆。”周朝门官拒绝他说:“诸侯不能和天子用相同的名号!”卫君于是自动改口说:“诸侯燬。”这样改口后,周朝门官才让卫君进见了周天子。孔子听说此事后说:“禁止冒犯君主,意义是多么深远啊!虚名尚都不能拿来借给别人,何况有关实权呢?”

只需注意,孔子强调的“名”指的是“实名”而非“虚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