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背书法——轻松背下10本专业书

 酷猫世界 2021-11-09

如果文章有启发,可以把我星标哦~

这个方法是酷猫根据几位学霸的考研心得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每位学霸都有过背下十本左右专业书的经验,对于需要大量背书的小伙伴,比如文科高考、考研、考公务员、考专业证书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一、本文核心
写文章讲究个提纲挈领,核心一句话,阐述千万言。本篇文章的核心也可以一句话概括:自己组织语言复述书中的观点。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认为,自己组织语言复述?那岂不是等于自己把书重新写一遍?肯定很耗费时间,还不如直接背原文。事实上,自己组织语言复述,不管是背诵效率还是长时记忆效果上,都完爆直接背诵原文。原因如下:

第一,直接背诵原文,我们是按照作者的逻辑和表述方式进行记忆,这时,书中的观点、表述逻辑、表述方式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会和我们原有的表述逻辑、表述习惯有一个冲突。这时的记忆是非常不牢靠的,遗忘率非常高,当我们间隔一定时间去复习的时候,仍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去重新熟悉。
第二,书中对观点的阐释往往非常详尽,解释性的语句很多,论据和例证丰富,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但在考试中,往往并不需要如此详尽的内容,而只需要把得分点的关键词和观点、逻辑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因此,自己组织语言复述要比背诵原文更加“精简”。
第三,自己组织语言复述,等于是把书中的观点以自己熟悉的表述逻辑、表述习惯进行口语化表达,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二、“原文复述”VS“观点复述”
“原文复述”,是指一字不差的背诵书上的原文,虽然是我们日常惯用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法,遗忘率也很高,信息难以进入长时记忆。
心理学上根据信息保持时长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比如我们看一段新的文章,在刚看完的一小段时间里,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这段文字,也知道这段文字讲了什么观点,但等到第二天就忘得七七八八了,这就是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而长时记忆能够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并且目前普遍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显而易见,我们的目的是让需要背诵的内容——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那么,如何才能让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在于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深度和精细程度。大脑对信息加工得越深、越精细,信息越容易进入长时记忆。
对于我们背书来说,对信息进行深度、精细加工的方法,就是“观点复述”。也就是不必依照原文,而是自己组织语言把书中的观点复述出来。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有要求原文背诵的怎么办?实际上,要求一字不差原文背诵的题目并不多,大多数题目的要求是:得分点的关键词都有,观点和逻辑表述正确。这就可以拿到绝大多数分数了。至于原文背诵,那是另一个话题了,酷猫会在其他的文章中分享。
对比“观点复述”和“原文复述”,两者的关键差别就在于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原文复述”是被动输入的学习,“观点复述”则是主动输出式的学习,而这,正是终极学习法——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所在。对费曼学习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观看:
费曼学习法的真正核心——让你的学习效果比别人翻倍再翻倍!
三、如何进行“观点复述”?
酷猫总结了以下四个步骤:

1、读懂原文。
对于新的内容,一般会有一些我们陌生的名词、知识点、观点等。原文会有很多帮助我们理解的语句,我们需要通过详细阅读,知道名词的含义,理解知识点、观点等。
2、提取关键词。
当我们读懂原文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原文表述观点的一些关键词提取出来。
3、用逻辑串联关键词。
以自己理解的逻辑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常见的逻辑一般有:主谓宾、时间地点人物、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当然,逻辑关系并非只有这几种,只要是自己能理解的逻辑,并且能正确表述原文观点即可。
4、根据关键词组织语言表述观点。
能够用逻辑把关键词串联起来,等于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段文字的“骨干”,接下来就是给它添加“血肉”,让它丰满起来。自己组织语言,根据关键词来表述观点,就是丰满血肉的过程。
完成了这四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复习。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遗忘规律来安排复习间隔时间,如果对自己的遗忘规律暂时摸不清楚,也可以参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复习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记忆的对象只有关键词,至于逻辑关系,只要我们理解了,当我们看见关键词时自然会想起来。不需要去记忆自己组织语言所表述的内容。每一次复习时,我们都根据关键词去重新组织语言,每一次的表述可能都跟上一次不太一样,但是,这正说明我们是真正的理解了这段内容。这样,当考试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信手拈来的答题,而不是用原文生硬的去套题目。
这里分享酷猫的一个小方法,也是酷猫一直以来的习惯:在需要背诵的段落旁边,用小字写下提取的关键词,可以写得密一点,一眼就能看全整体的那种,这样更方便记忆。每次复习时,不看原文,直接根据关键词进行“观点复述”,然后再检验自己对观点的表述是否准确。
四、先把书“从厚读薄”,再把书“从薄读厚”
“从厚读薄”
我们准备考试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如果能够尽可能全面的覆盖书上的知识点,考试的时候,主要得分点都能答出个七七八八,这无疑是一个最优策略。
第一遍背书时,提取关键词,用逻辑串联起来,这就是一个把书“从厚读薄”的过程,此时我们记忆的是书中内容的“骨干”,相比于原文的大段论述,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已经非常“精简”,这样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覆盖书上所有的知识点。
“从薄读厚”
当我们第三次乃至第四次复习时,“核心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的“已有知识”,这时,我们再去看那些“非核心观点”以及解释、阐述性的内容,就十分容易理解了。因为这些内容和“核心观点”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时,我们把那些不太熟悉的内容,结合我们的“已有知识(核心观点)”来记忆,效率会更高,在原有的知识树上进行拓展,记忆也会更牢固。
而且,当我们用“已有知识(核心观点)”去理解那些解释、阐述性内容时,我们会很容易理清它们的表述逻辑,进而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来重新表述。
这是一个“从薄读厚”的过程。
五、写在最后
这套背书法的核心来源于费曼学习法,可以说是从费曼学习法中演变出来的。不敢说是最牛的背书法,但至少是经过多位学霸实践,绝对有效、实用的方法。
让我再“吹”一次费曼学习法,酷猫认为费曼学习法无愧于“终极学习法”之名,熟练掌握之后,效果出奇的好。推荐小伙伴们看一下专门讲费曼学习法的文章:
费曼学习法的真正核心——让你的学习效果比别人翻倍再翻倍!

如果文章有启发,不妨点下【在看】

学会分享,是变优秀的第一步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