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氏源流研讨资料 三论宋襄公之孫鍾离是子姓肇衍鍾氏的唯一节点 江西修水锺扬山 提要:一、春秋时子姓苗裔在楚地肇启鍾氏,史记谱载不容否定。二、别宗须依《礼记》 《周礼》,鍾离于楚肇氏符合礼制。三、贏姓终黎以国为氏,子姓裔鍾离肇氏与终黎国没有关系。四、战国时鍾离子不得为鍾离氏祖。五、割据争霸致地名变异,是造成姓源认知混乱的重要原因。 春秋宋国微子启的后辈中是谁肇演了鍾氏,要形成共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 尽管《春秋左传》中明确记载了宋襄公之孫鍾离这个人,但由于涉及鍾离的事发生在鲁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到今足已2634年了。岁月漫长,沧海桑田,时代确已久远。而且,由于古有终黎国,又有鍾离邑,又有鍾离人,有宗伯之职,又有伯宗之人,地名与人物交织,官职与人物交叉;鍾离其人又非君主,《左传》记载仅见一次,而鍾离之地却屡见不鲜,人物被地名所掩没,成了千百年来姓史学者冥冥难辨的棘手难题。加之文字及其载体的嬗变,口音的差异与文字的谐音通假,所成简策书籍难免理解讹误,而且秦皇焚书之后世远年湮中亡佚无数,至清时原有谱谍也已虫?纸烂,人们只是从中辨识靠口传笔抄形成记载,由此形成对渊源的思维定势。所以说,正本清源胜于“蜀道之难”。 尽管如此,出于虔诚,笔者还是锲而不舍,继续就鍾氏启源一些疑点上下求索。今就近时所得再奉诸君明鉴。 一、春秋时子姓苗裔在楚地肇启鍾氏,史记谱载不容否定。 笔者在前两篇论述鍾离是子姓肇衍鍾氏的唯一节点时,反复说到,目前可考的史书中,最早涉及“鍾”字的人物,第一个是《春秋左传》记的鍾离。孔子修定的《春秋经》中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涉及宋国的只有蓼蓼几字:“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而左丘明在文公八年《传》中,把这一事件的因果缘由作了陈述:“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鍾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亦书以官,皆贵之也。”很明显,孔子只说司马被杀、司城出奔。若是孔叔、鍾离与司马一起被杀,何尝不予记载?可见,晋杜预注《左传》“'以’,欲也,动机”,杨伯竣说“只杀司马一人”是符合历史的。孔叔逃往鲁国有孔氏谱可考,鍾离逃往楚国有鍾氏谱可考。 《春秋左传》涉及“鍾”字的第二个人物是鍾仪。见于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 《春秋左传》涉及“鍾”字的第三个人物是鍾建。见于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 除此之外,直到《左传》绝笔(公元前468年,即周贞王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再没有涉及“鍾”字的人,地名鍾离却几处提及。 人们习惯统称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是前段(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简称春秋,后段(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前)简称战国(“战国”之名取自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可见《春秋左传》涉及“鍾”字的三个人都在春秋时期。春秋时子姓苗裔在楚地肇启鍾氏。这是有史书和谱谍依据的历史事实。无论是文化认祖、血缘认祖,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都在那儿。临川人邓名世在绍兴四年(1134)三月呈宋高宗的《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楚有鍾氏久矣。昭王乐尹鍾建迺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之后,正合为鍾离氏祖。而眛子接虽为鍾氏,亦不得为鍾氏祖。今宜曰鍾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则姓系明矣。”所以,不能因为“知音堂”就妄断楚之鍾离邑发源的鍾氏无后,也不能因汉代颍川郡鍾皓鍾繇等名人辈出成为望族冠之“颍川堂”,就把鍾氏启姓的历史割断。如果认秦汉时期的眛子接为启始祖,就把鍾氏肇启推后了四百二十年;若认没有史证的鍾烈宋亡时启姓也推后了三百三十多年。探讨启源,要义是尊祖敬宗。《说文解字》载:“祖,始祖庙也。”“宗,尊祖庙也。”人为地割断历史,又何谈尊祖敬宗呢。 二、别宗须依《礼记》《周礼》,鍾离于楚肇氏符合礼制。 有人说“启姓也是很有趣的,或赐姓,或以其特定物为姓,如动物、植物为姓,或以国名、区域名为姓,等等。”受姓启氏是不是如此简单、随意? 《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礼记》“丧服小记”曰:王者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注:音mí,《說文》親廟也。《增韻》父廟曰禰。《公羊傳·隱元年秋七月註》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於上,宗易於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殇与无后者从祖衤+付食。 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也。 《诗·商颂·殷武》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毛传:“封,大也。”郑玄(127年-200年)笺:“则命之于小国,以为天子,大立其福。谓命汤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礼记·王制》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说的明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可见在《周礼》宗法制度下,绝不是士庶因为迁徙、避奔就可以随意自已启姓肇氏的。 史记谱载鍾氏在春秋中后期肇启,其时还是周朝的天下。周公承王命封微子于宋(《说文解字》:宋,居也。)以承殷祀,属“公、侯”这个等级,田方也不过百里,虽未全废殷“兄终弟及”之制,但也不至于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因此,周天子下的宋国子姓之裔派衍鍾氏,必然要受《周礼》约束,不能擅自为之。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从这可以看出,天子、各国君王对赐官赐国、宗庙、辨亲疏一类的事不但有大小宗伯管理,而且还是管得很严格很具体的。 由此,可以结论,鍾离能成为鍾氏肇启者,是因为宋襄公次子公子御没有继承王位,虽身为宗伯一职也只能“别子为祖”,其子鍾离也只能“继别为宗”。有人会说,他是以楚国之地为氏。其实,他奔楚后得到楚穆王赏识,封他个大夫(注:《周礼》规定,小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马、小司寇,每个官职有二个中大夫,其下分别都有四个下大夫,还有乡大夫、州中大夫。),以锺离之地为食邑,以邑为氏也是符合礼制的。宋襄夫人要杀他,他不能去宋国尊祖了,正合“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同样,左丘明以锺离的称谓,记述其奔楚前在宋国发生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现代名人传记中以其后之名叙其前之事屡见不鲜。 三、贏姓终黎以国为氏,子姓裔鍾离肇氏与终黎国没有关系。 鍾氏启源探讨中始终绕不开、困扰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终黎”。因为《史记》“秦本记”最后有一段文字:“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贏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尽管这段文字并非司马迁之言。(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指出:“凡左氏之有“君子曰”者,皆经之新意;《史记》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外事,不为褒贬也。间有及褒贬者,褚先生之徒杂之耳。”)但它点明了终黎是以国为姓。 首先弄清秦与贏姓何来。《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蜚廉复有子曰季胜。 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後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適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適者,以和西戎。…… 再看宋微子的子姓何来。《史记》“殷本纪”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卒,……。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作汤征。……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以告令师,作汤誓。於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桀败於有娀之虚,桀饹於鸣条,夏师败绩。……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 於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于泰卷陶,中纻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以令诸侯。……。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自中丁以来,废適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 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周武王遂斩纣头,……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 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後为诸侯,属周。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续殷後焉。 “殷本记”最后也有一段文字::太史公曰:……契为子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 从两个“本纪”可以看出,贏姓与子姓都是帝舜所封,两者都是佐禹治水有功。不同的是,前者赐予柏翳,后者赐予殷契;一个是帝颛顼之苗裔,一个是帝喾的后人;贏姓其后以国为姓的有终黎氏,而孔氏和鍾氏、鍾离氏则不在子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之列。 既终黎以国为姓,何《百家姓》中只见“终”姓而不见终黎?笔者检索资料,发现“终”姓确有“源于嬴姓,出自先秦时期终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一说。并明确说:“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赢则灭东周王朝之后,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封于终黎(今山东济南千佛山一带--原文注),史称终黎国,其后裔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终黎氏,世为秦国、秦朝的贵族。终黎氏家族后来有省文分衍为单姓终氏、黎氏者,亦有维系复姓终黎氏至今者。”堂号有南阳堂、济南堂、奔商堂。 由此,足以说明,终黎与秦同祖,是以国为姓;子姓之裔有鍾离其人却不见鍾氏在以国为姓的宋氏等之列。所以,鍾离、鍾仪不是以国为姓,鍾氏与贏姓的终黎国并没有关系,就姓氏言“鍾离就是终黎”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 四、战国时鍾离子晚于鍾离春不得为鍾离氏祖。 前面区分了终黎与鍾离的先祖不同,接下来寻找鍾离氏发源。 宋襄公嫡孙鍾离这个人始见《春秋左传》,其后也未见史书上有鍾离氏的记载,直到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才记载战国中后期齐宣王后鍾离春。再后就是秦末汉初有鍾离昧。因为鍾离其人《春秋左传》仅提到一次而邑名鍾离却屡屡出现,前者很容易为后者所湮没,被历代学者研究姓氏所忽视。唐宪宗时林宝著《元和姓纂》时把《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中记载的鍾离子搬出来作为鍾离之始,说:鍾离,“世本云,与秦同祖,赢姓也。战国策,齐贤人鍾离子。汉有鍾离眛,楚人。”他在同一书中又把鍾离眛列在了锺仪锺建的后面,自相矛盾、难圆其说。宋时学者在阐述鍾与鍾离关系上多用一个“或”字了断、含混其词。 那留下“丑胜无盐”和“自荐枕席”两句成语的鍾离春是何时之人?《列女传》中的《辩通传》云:“鍾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行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雠,流弃莫执。”《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载:“三十六年(公元前319年),威王卒,子宣王辟疆立。”“宣王元年,秦用商鞅”“十年,楚围我徐州。”“十九年(公元前301年),宣王卒,子泯王地立。”泯王“三年,封田婴于薛。”《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载:“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据《列女传》所记,我们可知宣王听了鍾离春“四殆”以后“立太子,进慈母,拜无盐君为后。而齐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这说明鍾离春四十岁为正后,当在宣王在位中晚期即公元前310~301年之间。据传宣王卒时约50岁,两人年龄还是相当的。然《战国策.齐策》中“齐王夫人死”又载:“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从此文在《战国策.齐策》排序看,此齐王也是齐宣王,可见鍾离春是英年早逝,她比齐宣王死的早(即公前301年以前)。 鍾离子是《战国策齐策》中提到的齐处士。《战国策》记,赵威后问齐王使者“齐有处士曰鍾离子,无恙耶?……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据《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载:“三十三年(前266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可知赵威后是赵惠文王之妻、孝成王丹的母亲。她问齐使者当在265年(赵孝成王元年即田齐襄王十九年)之后,也就是说鍾离子是公前265年左右的成人。由此证明,鍾离春在鍾离子之前。 郑樵说:“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滥。秦并六国,姓氏混而为一。”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鍾离春早于鍾离子,其先必有鍾离氏,因此,鍾离子不得为鍾离氏祖。前述鍾离并非终黎,而战国鍾离春又晚于春秋的鍾离鍾仪,推断鍾离春之先是鍾离、鍾仪、鍾建之后“继别为宗”,从周代礼制分析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为仪、建不但都有封爵并非一般士庶,属于“贵者有氏”,其后裔可以承祀鍾氏也可“有五世而迁之宗”,派衍出鍾离氏。 五、割据争霸致地名变异,是造成姓源认知混乱的重要原因。 前面说到,秦之先是贏姓,本来是东夷部落,可因为“以佐殷国”受命“在西戎,保西 垂”,周穆王十六年“王命造父封于趙”,周孝王八年又被“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成了西部一霸。郭沫若先生在考证“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贏姓……为赵氏”这段话时曾说:“其中除秦、赵为周代建立的国家外,其他的都相当古老。如运奄氏,即商朝的奄国,在今山东曲阜县。徐氏,即商朝的徐国,在今鲁南和苏北地区。”事实上这些所谓“国”者,按周代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的分封制,并非同等,疆域有大有小,很多属于附庸国且在周代早期就已被灭。 关于古终黎国,史书匮乏。按终姓原在山东济南一带的说法,考济南为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之地,春秋时为齐国西部重镇。《春秋·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泺",指泺水,发源于趵突泉,“泺邑”因此而名,因泺邑有历山(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战国时期又改为历下邑,汉初称为"历城"。由此方位看来,古终黎与秦之先一样属东夷。安徽考古学者说徐亦属于东夷的一支。 再从泺邑属齐推考。《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按正义括地志所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再考临淄之地,原来它是20处龙山文化遗址所在地方,夏代以前曾为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地,夏代为以乌鸦为图腾的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商初为逢国属地。逢国的创始人为炎帝的裔孙,姓姜,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时代东夷、齐地姜姓氏族的首领,因建立逢国又称之为逢伯陵。商代末年临淄北部一带的嬴姓薄姑国打败逢国,在淄水流域建国。《竹書紀年》记:周武王十六年“秋,王師滅蒲姑。”成王元年(前1115)“武庚以殷叛。”“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三年,王師滅殷,殺武庚祿父,遷殷民于衞。遂伐奄,滅蒲始。”四年“王師伐淮夷,遂入奄。”“五年春正月,王在奄,遷其君于蒲姑。夏五月,王至自奄,遷殷民于洛邑,遂營成周。”八年“春正月,王初蒞阼親政。命魯侯禽父、齊侯伋遷庶殷于魯。作象舞。”齐献公即位后为防纪国入侵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齐献公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由此可见古终黎国实为齐国所吞没,其民或与庶殷一样被迁,难于考证。总之,“秦本纪”中提及的终黎氏,其氏出所以之国终黎己销声匿迹不见史传。 为何《左传》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又出现宋襄公之孙锺离(谱载公孙黎、州黎)?与终黎何干?笔者考至今日,才觉得,或许终黎国在周封齐时就已灭国,其民被强迁,周穆王末期其所迁入之地又为荊人入徐、宣王伐徐戎被楚国所占。有说“鍾离一作终黎”,是否楚置邑名鍾离,是因当地聚居终黎人谐音而名,有待考证。若非如此,怎么“春秋三传”不见有地名终黎,唯见锺离之地名《春秋》中出现四处:始见于成公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经】曰:……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宋华元出奔晋。宋华元自晋归于宋。宋杀其大夫山。宋鱼石出奔楚。冬十有一月,……邾人会吴于锺离。许迁于叶。【传】曰:十一月,会吴于锺离,始通吴也。又见于襄公十年(前563年)【传】曰:十年春,会于柤(zhā),会吴子寿梦也。三月癸丑,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锺离,不敬。士庄子曰:“高子相子以会诸侯,将社稷是卫,而皆不敬,弃社稷也,其将不免乎!”再见于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咸尹宜咎城鍾离,薳启强城巢,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尔后,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又记: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鍾离而还。《史记》载的更早,“齐太公世家”曰:灵公十九年(前581年),立子光为太子,高厚傅之,令会诸侯盟於锺离。这与鍾仪归楚仅隔一年。唐正义括地志在注解锺离之地时就有两说,一说“故城在沂州承县界”,一说“故城在濠州锺离县东五里”。 查《汉书·地理志》载:"承县,西汉武帝时所建,隶属东海郡。"今改作峄城划归山东枣庄市,枣庄前身是峄县母邦邳州,而邳州承县是西汉时期东海郡(东海郡属西汉楚国管辖的五郡之一,韩信楚国都城下邳在今邳州市西南)下属的一个县,春秋时期为古鄫子国(今山东苍山县)之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兰陵邑。再查濠州,资料称春秋战国时为鍾离子之国,后为吴、楚所争之地,《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灭鍾离。"又《史记》"楚平王时,鍾离人与吴边邑卑梁小童争桑,二邑交相攻灭"。 综观分析,可以认为,鍾离这地方之名缘因古终黎国屡次移民聚居而不止一处,但楚争霸所置鍾离邑则为凤阳一带;襄公之孙鍾离所奔启姓之地则楚之鍾离,战国时又为鍾离子所居之地,所以后世在姓源认知上容易产生了混乱与错觉。这或是终黎、鍾离其人、鍾离其地说不清道不明的根源所在。 其实,周代失国迁徙不胜枚举。据《竹書紀年》记:成王八年“冬十月,王師滅唐,遷其民于杜。”“十三年,王師會齊侯、魯侯伐戎。”康王九年“唐遷于晉”,穆王“六年春,徐子誕來朝,錫命為伯。”“十三年……秋七月,西戎來賓。徐戎侵洛。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十四年,王帥楚子伐徐戎,克之。”十七年“秋八月,遷戎于太原,……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三十五年,荊人入徐……。”共王“四年,王師滅密。”厲王“三年,淮夷侵洛……”“十一年,西戎入于犬丘。”“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共和]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庚申前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 宣王(元年甲戌前827年)“六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王帥師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次于淮。王歸自伐徐。”“三十八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三十九年,王師伐姜戎,戰于千畝……。”幽王“六年,王命伯士帥師伐六濟之戎……。西戎滅蓋。七年,虢人滅焦。” 周王室曾封风姓后裔为男爵,居于宿(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部),建宿国,属于宋国营辖。按田方“子、男五十里”礼制可见其范围很小。《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记:“及宋人盟于宿”。《集解》注:宿,小国,东平无盐县也。《左传》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又记:宋人迁宿。《集解》注:宋强迁之而取其地,故文异于邢迁。原因就是宿国和鲁国相邻,彼此交往颇多,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宋湣公捷以宿男属宋而亲鲁为借口,强令宿国迁于宋国内陆以为附庸。其迁居之地就在淮北地区中部,新编《宿州市志》载唐元和四年置宿州就是依春秋时期宋湣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命名,唐朝鍾馗就是当地名人。 地名由古国音转而名事实也不乏其例。《汉书·地理志》载,琅邪郡有东莞县。三国·魏·孟康注:“故郓邑,今郓亭是也。”《春秋·文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西晋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水经注·沂水》篇引)因莒、鲁所夺之郓邑位于鲁国东部,故俗称东郓。因“莞,音官,又音完。”“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春秋时期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期音转成了“东莞”。再如,春秋时名为“郧”的地方,不仅今湖北有今苏北也有。武汉锺子期的墓所在地名与安徽锺子期的墓所在地名完全一样,孰是孰非何以证实?总之,春秋战国至秦汉由于封邦建国、诸侯争霸造成了人口大迁徙、地名大变异,加之世远年湮、后人口传笔抄中的谐音笔误,要一一辨清史书记载的人和事得深下功夫。只有理性辨析方能找出珠丝马迹,若人云亦云抑或曲意附和,只会使自已陷入尴尬,钻入牛角尖。 二零一五年九月三十日初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