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通读 第七章

 人也昔兮 2021-11-15

《道德经》通读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此章观天象,得道:不自生者常生。

天长地久这一天象,是人人都知道的,但老子说,天地能长且久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

不自生,是道的自然性,也是天地的自然性,更是万物的自然性。这是老子观天长地久之天象,悟出的大道根本性。

什么是不自生。老子观天象,悟到“道”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这样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这段经文说的是,道,是“有物混成”的,道也是不自生的。十四章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混成道的有物是什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由这三样“无”混成的,不见,第一无,不闻,第二无,不得,第三无。

道以自己的无,化生化育了天地。所以,道之有,不自生,天地之有,不自生,乃至万物的有,也是不自生。

世间的一切存在,其存在,都是不自生的。这是普遍的道。

不自生的第二个意义是,天地和万物在被道化生化育后,其生正如大道一样,不为自己。道为自己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吗?天地为自己化生万物吗?万物的生是为自己而生而存在吗?都不是。太阳月亮昼夜交替,为自己吗?大地生养万物,为自己吗?草木遍地生长,为自己吗?

一切存在,既不能自己生而存在,又在其生里不为自己而存在。

这一章的第二层,从天象写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

这不仅是把“不自生”之道引到了人这里来说它是什么样的,同时老子认为,人,不像天地万物那样,不自生。相反,人认为,自己是由父母而生,以孝来报答父母,这实际上,背离了不自生的第一个意义;然后,人在自己的生存里,时时处处为自己而活着,这又严重地背离不自生的第二个意义。

老子在这里,以圣人为例,首先说,圣人为人处事,常常把自己置于其后,并且常常置身于外,看起来,圣人这样做是有德。那么想一想圣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就十分清楚。如果不是有人要事事处处让自己居于他人之首,然后,形成纷乱和纷争,哪里要圣人来“后其身”“外其身”?

这就可见,人在不自生上,是离道,甚至是叛道的。其次,圣人的“后其身和外其身”,也与道和天地万物的不自生相去很远。不是道和天地万物的不自生。只是不争而已。

最后一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个私,指的是自己,而是个体。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一句的意义是:圣人这样做,不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也是个体的存在,相反,正是由于圣人不先去照顾自己的个体存在,反而成就了个体的存在。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成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很多人,把这里的己理解为自己,认为,人活在这个世上,如果不为自己,天地都不容。其实,这是对这个“己”不理解的可笑。己,是自己,是做为一人的个体存在。天地万物由道化生化育,所以,一切存在都属于得道者,人也如此,人的自己,也是一个具体的得道者,得道为德,人的本善,就是人的得道,也是人之大德。得道有德的人,是人的本己。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成为得道有德的自己,那么,就会遭到天诛地灭的下场,或者说,人如果不能成为天地万物那样的生命个体,天地将因之而灭。

这一章,最难理解的是这三句话,“不自生”,“圣人后其身,外其身”,“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理解了这三句话,就知道,老子在这一章里论道的核心是什么。不自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