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文学关注非遗: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的螺旋方式》连载之五

 拙诚斋 2021-11-16

三、 放弃,是因为新的选择(1)

1985年盛夏期间,18岁的刘进潮心绪迷离,连续多日足不出户。陆续有同学来家里找他,他也难得有个笑脸。

这一天又有同学来家里找他,为了陪他散心,按照母亲的要求,陪他一起来到山上摘花椒。

(刘进潮工作照。)

一些日子以来,同学们有的选择继续上学,有的决定回家务农,或者出外打工。只有刘进潮还没有表态。按说,刘进潮应该好选择,因为他比大多数同学都多至少一条路可走,当年镇中学毕业的同村的初中生中,只有两个人考上了区重点高中,刘进潮就是其中之一。

迟迟没有选择,正说明有问题。

在山上摘花椒的过程中,同学们关心地问他什么想法。连日以来闷在屋里一直感情压抑的刘进潮,走进大自然以后感受着兰天白云的壮阔和同学们的友情,内心里一直在矛盾的问题一下子解开了。刘进潮终于表态了。他对同学们说:“我家里一直欠着外债,需要我这个劳力干活。我不能再上学了。”

同学们都为他感到婉惜。

生活的现实就在那里。这些同为农家的孩子,都在青少年时期就过多地经受了生活的艰辛,面对好同学的放弃,他们也很无奈。

其实,刘进潮内心选择放弃继续上学的真正原因,他没有说。

在刘进潮的内心里,有一处积聚很久的痛,他不能对任何人说。尤其是升入初三以后的这一年里,仿佛一下子懂了事的刘进潮就一直沉浸在这样的痛苦中。

小学毕业的时候,刘进潮很执拗地拒绝了父亲要他放弃继续学习的想法回家干活的要求,选择继续上初中。初中三年里,刘进潮不但果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反而要时时处处加倍小心,不知道哪一时刻会因为什么招惹父亲生气,招致一顿暴打。

刘进潮成为初中三年六个学期里每一学期都最晚缴齐书本费的学生。多亏了老师了解刘进潮的情况,总是宽容他,有时候新书都发下来了,刘进潮还欠着学校的书本费。这使刘进潮压力很大。刘进潮三年的的书本费,以及每个月的不多的生活费,全是靠母亲和大姐和二姐在平常日子靠卖鸡蛋省下来的一块钱、两块钱的接济。这也成为了父亲权威被撼动后暴怒的原因,为此,母亲和大姐二姐也没少被父亲暴打过。

(刘进潮老家门前的青石条,每年夏天他都在上面睡得了许多美好的梦)

镇中学离刘进潮薄板村的家七里路,必须住校。平时上学时的生活,刘进潮和大多数同学们一样,都是从家里背煎饼、咸菜,喝学校提供的免费开水。一周六天,每天六个煎饼,一周就背三十六个煎饼。刘进潮和大多数同学背的是“瓜干煎饼”,个别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才能吃上“麦子煎饼”。

煎饼是山东特产,据说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是鲁南地区老百姓的主食。煎饼的制作工艺较复杂。在鲁南地区是衡量一个妇女会不会过日子的重要指标。每有人家要娶新媳妇,婆家考验新媳妇的,也往往是看她会不会烙煎饼。但是烙煎饼也是一个苦活。鏊子烙煎饼,也烙人。烙煎饼的人必须盤腿坐在鏊子跟前,鏊子下面的火对鏊子有多热,对人就有多热。这是一般人吃不了的苦。鲁南地区因此有许多关于烙煎饼的段子,也是苦中作乐的多。刘进潮家里烙煎饼的活,后来就落到了他的几个姐姐身上。是由于母亲的病体已经不能承受烙煎饼的折磨。由于家里人口多,他们家烙一次煎饼要烙一天,用刘进潮小姐姐的话说,烙出来的煎饼摞起来比人高。大姐却受不了了。每每烙一天煎饼,便会大哭一场,想死的心都会生出来。

传统的山东大煎饼有两种成型方法。一种是“烙煎饼”。另一种是“滚煎饼”。 它以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等粮食为原料

鲁南地区加工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直径有一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用柴草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佥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二是手持的“劈子”,一种竹制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劈子”推动“糊子”在热鏊子做圆周运动并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整个鏊子摊满由于鏊子是热的,煎饼糊所到之处就迅速的凝固成薄薄的一层,就是煎饼。煎饼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径一般在半米到80厘米之间。三是油擦子,群众呼为油褡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

传统“烙煎饼”加工从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干等原料淘洗、浸泡开始,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叫"煎饼糊子"。磨的时候,添料必须是有经验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来的糊子才细腻均匀。过去一般人家“磨糊子”主要靠人工推磨,是个重体力活。条件好的人家用牲口推磨。然后是架设鏊子、摊制或滚制摊煎饼非常讲究技术和火候。摊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决定了煎饼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摊制出非常薄的煎饼来。为了煎饼质量更好,在煎饼糊还没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劈子” 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匀。因为煎饼很薄,很容易熟,这一过要非常的快,也就是二三十秒钟,否则就会焦了。待成熟以后,需要及时用铲子沿鏊子边沿把摊好的煎饼抢起揭下。正因为传统煎饼加工复杂但利于存放,所以过去家家户户做煎饼往往是一次大量制作,然后长期存放食用。

(刘进潮家邻村老代销店。说起代销店,刘进潮也有话说。)

架设鏊子的过程可简可繁。简单的直接用三块砖把鏊子的三条腿撑起来就可以了。复杂的是按鏊子大小起一个炉灶,用风箱鼓风。鏊子架设好后即可生火。农村一般采用玉米秸或麦秸作为柴禾。生火与摊制煎饼往往是两个人合作。鏊子烧热后,就可以摊制煎饼或滚制煎饼了。

滚煎饼一般是地瓜干或玉米为原料加工的煎饼。将面在面盆内活成面团。鏊子烧热后,双手抱面团在鏊子上均匀的滚动一圈,面就在鏊子上留下薄薄一层,烙熟揭下就是煎饼了。这样的煎饼比较厚。也可以用“劈子”在上面刮一下,使其平整和厚薄均匀。

本来煎饼的一个优点就是能够放很长的时间,但是存放不当或者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也会发霉、长毛。孩子们学业太重,没有心思每天晾晒,带来的煎饼往往容易生毛,这样的情况一年里总会发生几次。刘进潮和他的同学们都是吃着苦长大的孩子,没有人敢嫌弃长毛的煎饼,他们只能在天气变好以后,找有太阳的地方,把煎饼摊开暴晒,这样可以减少霉味,或者也可以晒杀细菌。刘进潮告诉我,他们用来晒煎饼的最佳位置就是教室的窗台上,大概原因是:即使是上课时也能在评价的眼皮底下,动物没机会,有歪心的人也没有机会。

学校里有伙房,为老师服务,也为学生服务。但是学校伙房里的菜相对于学生们的家庭收入来说,太贵。刘进潮就和同学一样,基本上都是从家里带菜,带自家咸菜,用玻璃瓶装上,一吃一个星期。有时候,家长心疼孩子,也给孩子带炒菜,以辣椒炒豆腐或者其它应季蔬菜为主。由于容器不大,带不了多少,不舍得吃也吃不了几天。而且,到了夏天还不能久放。刘进潮就因为从家里带的豆腐不舍得吃,放了几天坏了,坏了也不舍得倒,结果吃坏了肚子,得了胃肠病。

刘进潮告诉我,他那时候能从家里带出来的最美味的,应该是“芝麻盐”,这是一种鲁南城乡普遍受欢迎的代菜品,因为炒熟的芝麻既香,又能够长时间存放。不过,由于芝麻产量很低,尤其在土地稀缺的山地村子,老百姓很少会拿出成块的地来种这种作物,所以家家都很珍惜,收获了的芝麻会特别存放。一般家里会拿着收获的芝麻到油坊里换“芝麻油”,当地都叫“香油”的,每炒出菜来滴上一滴,那菜便立刻生出许多香气来,吃饭更香。

“芝麻盐”说起来挺简单,就是芝麻和盐混合了经过炒制而成的。但是,炒制“芝麻盐”最关键的,就是掌握炒制的火候。用小火铁锅炒芝麻,最关键的是要小火、勤翻,至微黄喷香时盛出,放置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压碎,拌上细盐。“芝麻盐”可以用来调菜,也可以直接食用。刘进潮至今仍然记得母亲为他炒的“芝麻盐”用罐头瓶盛了带到学校,每张煎饼里只舍得撒上一点点,卷起来,吃在嘴里有些许的盐咸和芝麻香,就够了。比较尴尬的时候,是谁带了“芝麻盐”,吃的时候打开瓶盖就会喷出香来,引得周围同学羡慕的目光,叫主人让也不是,不让也不是。“芝麻盐”是刘进潮和同学们最喜欢的菜品,还好存放,应该算是咸菜的升级版。

刘进潮初中时的学校比较简陋。住校的学生并没有安排宿舍,上课吃饭学习以及晚上睡觉都在教室里。每天晚自习以后,把课桌椅往教室前面集中一下,教室后面腾出来的空铺上草苫子就是他们的床。夏天好过,教室里拥挤、空气污浊,他们男生甚至可以到操场上去睡觉。冬天里就最困难了。

刘进潮清楚记得,由于是在教室里,不可能有床,只能是每天晚上晚自习以后,课桌往前集中,在教室后面腾出空地,直接铺上草苫子,透凉。由于当时的学生家里普遍困难,往往每个人只有一床被,最冷的日子很难保暖。为了取暖,同学们有办法,刘进潮就和另一位同学合伙一个被窝,这样一来一人一床被子,两个人就成了两床被子。只是那个同学身材高壮,还经常睡觉不老实,常把被子裹到自己身上,刘进潮常常因此半夜里被冻醒。

(工作场景)

这一切对于刘进潮来说,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

对于刘进潮来说,这一生唯一没有能越过的沟坎,还是来自父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