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的重构

 木香草堂 2021-11-18

(此文发表于201610B期《上海教育》“非常故事”专栏中)

看传记之类的作品时,经常会惊讶于当事人惊人的记忆力。发生在多年之前的事情,依然能够叙述的栩栩如生,当事人仿佛就是一部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能够将一个时期或某一瞬间发生的事件“回放”,就像刚刚发生的那样。

如果我们了解一些脑科学的原理,就会明白当事人所讲述的那些,往往并不是事件的本来面貌。记忆的本质是重构而非复制,记忆的过程与摄像机拍摄事件不同,回忆更不是将录像重放,而是将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拼凑而成的一段有意义的故事。

剑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一批受试者阅读一本讲述印第安人的民间故事的书籍,当时并没有告诉他们其意图是什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巴特莱特请这些受试者来复述这一故事,结果发现这些受试者都根据自己的记忆更改了故事的内容。不同的受试者所强调的重点并不相同,而且通过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对故事进行了加工,以使得那些看上去不太合理的地方变得合理起来,并且让故事符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

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的信息经过人的五种感官传递到大脑,会引起神经元的一系列变化。在短时记忆中,神经元会发生短暂的改变,并释放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携带信息在细胞之间传递。长时记忆则会引起大脑神经回路、以及大脑结构的改变。脑科学家在检测那些对城市道路非常熟悉的出租车司机的脑部结构时发现,与生成地图和存储导航记忆有关的海马体,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体积变大了。越是有经验的出租车司机,海马体内灰质的密度越大。这说明,大脑的神经回路,会随着个人的不断学习和记忆的不断强化,以对应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大脑存储记忆信息,并不是定位于脑的某一确定位置的。那些陈述性的事实和知识,主要通过海马体来进行记忆;有关对生活事件及其情景的记忆,与海马体和额叶皮质相关;关于如何做某件事情的程序记忆,主要依靠小脑和纹状体;而有关环境、地标方位等的空间记忆,则主要依靠海马体周围的内侧颞叶结构。典型的记忆是一簇复杂的信息,不同的信息组成部分可能分别加工并储存在不同区域,最终这一大片脑区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或概念。不过,海马体是记忆形成和回忆的关键,海马在这其中起的作用就是将这些记忆形成的不同的方面捆绑起来,即使不同的记忆储存在不同的脑区,在记忆提取时也能保持连贯。

记忆的上述机制和特征,可以引发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诸多思考:

首先,记忆因重构而体现出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文本时,总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不同的学生之间知识的储备有明显的差异,他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处理之后所记忆的信息和其他人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教师很纳闷,说一个很简单的规律或公式,为什么某些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总是会出现错误?如果排除不够仔细认真的因素,或许他自己大脑所重构的规律或公式,就是与书本上是不同的。如果有确切结论的知识都可能出现记忆的偏差,那些没有确切结论的文本,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更容易理解了。

其次,记忆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短时记忆的信息,原本就很不牢靠,一旦没有其他刺激跟进强化,很快就会遗忘掉。要想保持记忆,就必须将其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涉及到神经回路的重新建构,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通过相同类型的刺激不断强化,才有可能实现。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的神经回路的构建,用上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数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就像前面所举的熟练的出租车司机对驾车技术记忆、对城市地图的记忆等,都是因为经过了长时间反复的操练和强化,才最终成为长时记忆的。有些老师指导学生复习迎考,在某几天里集中复习某一知识点,反复操练看到学生掌握的不错了就开始下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并将前面的这一知识点弃之不顾。因为没有持续的强化和跟进,原来不稳定的记忆开始衰退,过一段时间老师组织测试,这一部分知识自然很难回忆起来。

再次,记忆让我们可以憧憬未来。如前所述,典型的记忆虽然是一簇复杂的信息,但通过海马体的统整协调,我们可以在头脑中重建这簇复杂信息的立体样貌,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建构记忆。脑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大脑在回忆过去和憧憬未来的时候,都涉及同一处脑区和同样的运作机制。换句话说,人们在将大脑存储的信息碎片进行重构的同时,也在从往事中提取记忆的碎片,拼凑出未来世界的模拟样貌。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并在真实事件发生之前做出最佳决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