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建构六大原理之一:价值驱动与力势原理

 花间挹香 2021-11-18

社会建构六大原理之一:价值驱动与力势原理

作者:花间挹香

三、社会建构的六大基本原理。虽然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抓住了人类行为的主体能动性特征,但由于其缺乏对一般建构规律的深入分析和把握,行之不远,造成建构主义无法超越结构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难以拓展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透析之中。从百姓家庭膳食制作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类建构主要有六大基本原理需要把握:

1、价值驱动与力势原理。人与动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人类的行为更倾向于通过价值判断来做出选择。人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事物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价值指事物和现象的意义,价值原理即是用事物是否具有意义这一原则作为区分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标准。价值与事实、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构成对应关系。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向性,即所谓的价值指向。人类行为特有的价值、理由、理性和规范性,是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因果关系的主要特征。因此,用因果必然性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肯定会无视和遮蔽人类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原则。

人类的麻烦不是有没有价值追求,而是价值目标太多,并且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相互冲突。比如公平与效率、环境与发展、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等。所以,人类行为的根本问题是正当性、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这已成为不同行动战略、社会思潮及宗教、意识形态理论争论的焦点。在多种价值取向之间进行选择,涉及复杂的相关因素及理据“迷雾”,并与多方利益集团相勾连,一般人很难搞清楚。宗教与意识形态为什么重要?根本在于其中混合了很多价值目标,力图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论证社会秩序及政治统治的合理性、正当性及合法性,让民众认同与服从。

所有已知的宗教信仰,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特征:鄙视尘世的卑微,构筑天国的神圣,用天堂的美好吸引人,用地狱的苦难惩戒人。在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家通过“本原”高于“派生”、“理念”高于“现象”、理性高于感性等等基本设定,更高的道德和社会价值提供了泉源和保证——这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的欧洲哲学的主题”(杜威《哲学的改造》)而所有意识形态都通过区分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号召人们前赴后继地追求理想社会,竭尽全力打碎万恶的旧社会。在新中国的创建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充分展示了革命理想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精神力量。

现实社会,人们更关注实际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在追求目标与价值体系中,由于利益与人们的荣辱得失联系更直接、关系更大,因此我们经常提到的是“利益驱动”。社会学所关注的分层与等级、经济学所关注的财富与贫富分化、政治学所关注的权力与服从,聚焦点都是价值原则中的“硬利益”及其对人们行为的重要影响。所以,权力大小、财富多少、利益得失等等(人们常说的:位子、孩子、票子、房子、车子),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和行为取向。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理论把效用和利益最大化以及成本与收益框架作为人的行为基石,假定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统治者追求权力最大化、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等,以此分析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制度。即便是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对资本的利益驱动做过非常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古典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意遏制市场经济,没有将利益驱动融入制度设计。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就在于抛弃了乌托邦思想,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效用最大化及成本与收益分析框架,抓住了人类行为的重要特点,成为理解社会的重要认知基础,这正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大行其道的重要理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其对人类价值追求目标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假设,不仅与现实脱节,而且导致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理论对社会历史解释的偏差。以往的社会理论之所以始终纠结于客观结构与主观能动性、制约条件与理性选择等关系而无法自拔,关键在于缺乏一个能够连接结构与选择的概念。我提出的“力势”概念,就着眼于克服这一缺陷,实现对结构主义与理性选择理论的超越,为社会理论提供新的分析基点。对人类价值追求的理解,需要从更深远的人类进化背景以及宽广的社会竞争视野中去把握。进化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种“生态位构建理论”,用于解释每个物种在生物进化链条上的地位和能力。“生态位”指生物为了获得生存资源,所占据的一个特定位置。每个物种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能力,决定了其在群落中生态位。生物生态位法则,又称为生物价值链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即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经验、行业趋势、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位置。物种的“生态位”,反映并表征着物种的综合生存能力和优势,我们可以称之为物种的力势。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把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态位”,也即反映并表征其生存的能力和优势称之为人的力势,它包括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及利用能力。如果说物种之间的竞争是为了取得“生态位”与生物力势,那么人们之间的竞争则是为了获得社会地位及社会力势。在更宏观的社会情势中,人们衡量个人及组织时,也经常用到力势概念。比如,我们说这人这方面有优势,那方面有缺点和不足;这家企业有竞争力,那种产品没有技术优势等。企业经营追求的也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还有市场占有率、品牌效应等;政府与国家所追求的不仅有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还有综合国力、政治文化优势等。我们经常用到的生产力、战斗力、竞争力、执行力、制度优势等概念时,都包含了“力势”的含意。

“生态位”与“力势”的内在关联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力势”这一概念的丰富含义及显著的优越性。之所以选用“力势”这一概念,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力势”是客观资源与主体能力的统一体,现实了客观与主观的内在统一,从根本上克服了客观与主观的二元对立。“力势”不仅包括个人与组织所占有的资源,还包括个人及组织自身的“具身资本”即驾驭、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是一个集主客观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概念。不仅强调占有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更关注主体的驾驭、统领本领。比如赵高在始皇帝去世后所以能够颠覆秦帝国,首先在于其在帝国核心集团中关键地位及其所拥有的权力,更在于他善于运用权力搞成了阴谋,而丞相李斯则相反。军队的“力势”中,其作战能力不仅表现在先进的武器装备上,同时要在体制编制上能够具备充分运用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强大,不仅在于其垄断了整个社会的关键资源,更在于其不断通过自身革命所形成的社会内聚力和统领力。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概念,极大地拓展了社会思想理论。但他的“资本”与“惯习”概念,未能建立主客观的内在统一,并由此克服结构决定论。更为重要的是,“力势”概念立足于社会架构之上,实现了主体与社会架构的无缝对接,自然嵌入社会结构之中。主体所具有的“力势”,是由其嵌入社会架构中的“位势”所赋予和支撑中的;不同主体“力势”的差别,根源于其在社会架构中所占据的位置和由此赋予的“位势”的差异。“力势”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社会结构,是在一定社会“局场”格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能量。离开了一定的社会结构(比如换岗、离职等),主体就会失去由相应职位所赋予的权力和资源,“具身资本”也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平台,导致其丧失了原有的“力势”。总之,主体的“力势”,能很好地表征和体现其社会结构中的“生态位”;社会结构中的“生态位”,赋予并支撑主体的“力势”。这一点,与下一节“构造与置局”原理有机地连在一起。

2021年11月1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