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10万人 仅凭简单又原始的工具 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 开凿了一条大渠 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河南林县 最终,一条1500公里长的水渠被建成 宛如一条玉带 由西北向东南 横跨晋豫两省 这就是被称为 “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 上世纪七十年代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 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在那样一个吃饭都困难的年代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上万人 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水渠? 水 是林县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缺水是千百年来 林州最深、最痛的记忆 林县到底有多缺水? 就像电视剧《红旗渠》中讲述的那样 石水生娶媳妇以一罐水当彩礼 当年的林县姑娘找婆家的条件是 “不求家财万贯,只求有水洗脸。” 在当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 1920年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一桶水,对于林县人来说 甚至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 △翻山越岭去挑水 他们 敢叫山河让道 林县人的困苦境地 在1954年开始出现转变 这一年,26岁的杨贵 来到林州任县委书记 谁都没想到 这位被分配来的退伍小伙 会改变林县的命运 △杨贵资料图 1959年春天 林县再次遭受到旱魔的严峻考验 杨贵当机立断 决定引水建渠改变干旱缺水的命运 要彻底解决缺水问题 必须寻找新的可靠水源 林县政府经过一番考查 最终选定了水量充足的浊漳河 但想要“引漳入林”,仿佛天方夜谭 路线长达70公里 全程都要经过太行山的陡峭山崖 没有机械化装备,没有专业的技术 想在悬崖峭壁之上修出一条水渠 难度不亚于移走一座山 但是不修渠,林县就没有出路 于是林县人民带着 “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信念 开始了自力更生的修渠之旅 △誓师出征 1960年2月11日,正值正月十五 37000多人浩浩荡荡出发 扛着铁锹和十字镐 走向太行山 他们不是专业工人 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 父子相随,夫妻相伴 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 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 房子不够住 工人们就只能住到崖洞里 没有防潮用品 民工们就把大席子裁成小块垫在身下 民工们在哪里施工 就在哪里安家 此刻,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 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 “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 “大干八十天,引来漳河水” 但没人想到 这一修,便是10年 时代有幸 遇到这样的他们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 涌现出了不少英雄人物 这10年里 先后有81位村民牺牲 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 许多人连一张照片 都没有留下 红旗渠的“设计师”吴祖太 是当初极少数科班出身的 工程技术人员之一 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 他明知有危险 但为了民工安全 毅然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 一起入洞察看 结果洞顶不幸坍塌 两人光荣牺牲 当时吴祖太年仅27岁 △吴祖太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 工程指挥部决定成立 由十二名勇士组成的排险队 任羊成是排险队队员之一 一次在作业中 因落石坠下躲避不及 一块滚落的石块正好砸在他的嘴里 四颗牙齿被砸得躺在了嘴里 鲜血直流 未完全脱落的牙齿卡住了他的舌头 但为了不影响说话 继续除险工作 他硬生生地用钳子 把自己的4颗牙齿连根拔下 继续在悬崖上工作了6个小时 如此的危险 任羊成遇到不止一次 …… 这些排险队员们每天悬挂六个小时 有时像壁虎一样伏在峭壁上 有时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 逐一钩掉山上松动的悬石 为修渠大军保驾护航 然而他们自己却时刻暴露在危险之中 △81人为渠献身!“劈山夺水开天河”,红旗渠是这样拼出来的!(视频来源:纪录片《品格》) 修建过程中 施工难度最高、危险最大的青年洞 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 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 凿出一个600多米的隧洞 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 但由于青年洞的山体组成 是坚硬如刚的石英砂石 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 为了尽早突破这个难关 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 凭借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奇迹般地打通了悬崖上的这段隧洞 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 “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青年洞突击队 “红旗渠”精神 如今依旧闪耀 1965年4月5日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隆重举行 一群群的人不断从四面八方赶来庆祝 △珍贵历史影像!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央视频号:国家记忆) 1969年7月6日 参与村民达10万人 历时近10年的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通水 十年奋战,愚公移山 林县人民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 架起了152座渡槽 凿通了211个隧洞 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 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 一条“人造天河” “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自此终结 当年红旗渠青年的豪迈与乐观 穿越时空依旧震撼人心 时光流转 而红旗渠精神 正如汩汩流淌的渠水一般历久弥新 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