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可忍孰不可忍”与“忍不可忍”

 大吕 2021-11-20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指季平子,是鲁国大夫,其家三代都掌控鲁国国政,他本人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他曾和另外一个贵族斗鸡,他给自家斗鸡穿上铠甲(又一种说法是给鸡翅上洒芥粉),对方给自家斗鸡爪上安上金属爪套,有点像袁承志的徒弟何铁手。结果两个贵族就闹了矛盾,这矛盾竟引得鲁昭公参与进来,率领军队攻打季平子,打的结果是,季平子将鲁昭公赶出国门,赶得鲁昭公到齐国做了寓公。

佾指乐队的单位,八个人为一佾。按照当时礼制,天子用八佾,就是六十四人的乐队,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一般士人只能用两佾。季平子用八佾,不但是僭越了鲁国国君,而且是僭越了周天子。

孔子是最讲礼制的,一生的努力就是想用礼来约束人们各安其份。看到季平子这样不把礼制放在眼里,骄横得和天子并驾齐驱,很是生气。于是便说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在今天还用来表示气愤的话。

也只是这么说,孔子却奈何不了季平子,既不能把季平子打翻在地,又不能以死相搏和季平子斗一斗,虽然是表了态,显得很气愤,却也不能不暴露出孔子作为圣人的无能。因而,后世的儒者为了让孔子比驴粪蛋还要四面净八面光,便尽力来为孔子脸上涂粉,想破脑筋给这句话以另外的解释:忍,是忍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季平子呀,这样的事你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你不能忍心做呢?这一变,就将孔子气得七窍生烟却无可奈何的狼狈相遮掩了起来,但却把孔子画成了个胆小怕事的老世故。对季平子这样的人,仅是劝劝,既表明了态度,又不致惹来灾祸。

其实,把这个“忍”字当作“容忍”来解,倒是能显示出孔子的性情和智慧来。既有感情--当面愤怒谴责,表示了自己与人家斗争的决心,又能审时度势--只是表表决心,并没有行动。虽然感情上很恨季平子,但考虑到自己没讨伐季平子的力量,也就暂时隐忍,不做无谓的牺牲。这种行为,正和他的一段话相映照:“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赤手打虎,光身过河,这样死而无悔地蛮干的事情,俺是不做的;遇到事了,一定要慎重,想方设法把事情办成。

这一种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凡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都具有超人的容忍能力。凡不能容忍,一味地不顾客观条件以死相搏的,都做不成大事。

别的不说了,就讲一个“忍不可忍”的故事来印证一下:

孙礼是魏明帝曹叡手下的一位刚毅果敢、高傲不屈的大臣。曹爽是显赫一时的皇族权贵。明帝临死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 让孙礼辅佐曹爽。一次,在清河郡与平原郡的边界问题上,孙礼与曹爽意见相左, 便上奏朝廷 陈述己见。曹爽见了孙礼的奏章 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望免了孙礼的官。过了一年,大臣们都推荐孙礼,曹爽不得已,只好请孙礼回来,却又暗中使坏,任命孙礼为并州刺史 去西北平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叛乱。孙礼临行之前,前去见太傅司马懿有忿色而无言 司马懿说:“你到并州去,是嫌官小吗?还是愤恨当年两郡边界的问题处理不公呢?就要远别了,怎么这么不高兴?”孙礼一听这话便涕泗横流,说:“明公的话怎么也这么乖谬呢!我孙礼虽然没有道德,却怎么会把官位和往事放在心上呢?我本来想,明公会像伊尹、姜太公那样,匡辅魏室,上报明帝的托付,下建万世之功勋。可是,现在社稷就要危险了,天下就要大乱了,你却无动于衷。这才是我孙礼所不高兴的事呀。”司马懿老谋深算,听了这话也有点感动,说:“不要说了。忍不可忍。”

司马懿忍不可忍,是在没有条件做反击情况下的行为,并且在忍的过程中,创造反击的机会。

公元248年冬,曹爽的亲信李胜出任荆州刺史,临行前,作为客套到司马懿府中辞行。司马懿一听李胜来了,连忙装病躺在床上,开始了他不亚于任何一个奥斯卡影帝的表演。司马懿让两个婢女扶着坐起身来见李胜,说了两句话就喊口渴,婢女喂他粥喝,多半的粥都从嘴里流出来落在衣服上。李胜说:“只听说太傅旧病发了,怎么就病成这样了呢!”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高病重,死在旦夕。你将到并州去,那里离胡虏近,要做好战备。我们怕不能再见,我的两个儿子师、昭都托付给您了。”李胜说:“我将到荆州去,不是并州。”司马懿装作听混了,问:“你刚到并州?”李胜又说:“是到荆州。”司马懿说:“年纪大了,听不清你说什么。你回到家乡,多建功勋!”李胜被人当小孩一样玩了一把,还毫无察觉,回来就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用担心了。”于是,曹爽再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

忍不可忍,就是为了忍出机会来,一旦机会来了,就再也不会忍了,马上就发动雷霆一击,把心中的那一口恶气痛快地发泄出来。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放心大胆地带着自己的党羽,和魏帝曹芳一起去拜祭高平陵(在豫西汝阳县北部的霸陵山下)了。他一出城,看似病得要死的司马懿却从病床跳起来了,生龙活虎一般发出一连串命令,一下子控制了整个京城洛阳。被视作曹爽一党的司农桓范,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曹爽面上对他亲热,内心里却疏远他。这时他看到京城有变,想着皇帝还在外面,便假借皇帝的旨意逃出城去。一得到这个报告,司马懿的党羽领军将军蒋济便对司马懿说:“智囊去了呀!”司马懿说:“曹爽心里疏远桓范,智力达不到桓范的水平,驽马恋栈豆,他一定不听桓范的计策。”事实果如司马懿所料。桓范见了曹爽,便援引古令,谏说万端,劝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到许昌去,征调全国的兵马与司马懿决一雌雄。但曹爽兄弟被吓坏了,不听桓范的。曹爽迟疑、痛苦了一夜,到了快天亮的时候,终于拿定了主意,但那主意又是什么呢?就是走向死路。他把刀扔到地上,还说了一句梦一样的话:“我怎么着也能做个富家翁!”桓范一听他拿的是这样一个糊涂主意,不由得大哭了,说:“曹子丹(即曹真,曹爽之父,有妙人之誉)真是妙人呀!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真和蠢猪一样!我哪里想到会受你们牵连,全族人都要被杀呀!”曹爽主意定了,让司马懿和魏帝曹芳通话,同意罢了自己兄弟的官。司马懿软禁了曹爽及其党羽,整治出他们谋反的证据,将他们杀得干干净净。

历史因司马懿的忍不可忍而改变了。

(2006年写的笔记,因无知而胆大,而敢忘议圣人之言,妄议历史上大人物。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我写这样的文字就是找孔子的骂呢!)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